邓小平晚年仍然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国际形势。他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运用一生铸就的政治智慧,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思考中国应对世界之策和发展之策。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西方国家联合制裁中国,很多人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充满担心甚至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不管国际风云怎么变幻,中国都是站得住的。“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凭着70多年的政治经验,邓小平辩证地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各种矛盾的方方面面,始终把握着时代的主题,探寻着中国发展的机遇。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不久他就指出,“三部曲”发展战略目标,不是一个“左”的目标,也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61年以后,到建国100年时让有15亿人口的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在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他通过冷静分析,看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第一个翻一番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去的10年中国进步很快,今后会进步更快;中国虽然人均收入水平低,但并不是样样都落后,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中国还有几千万在海外的希望中国兴旺发达的爱国同胞;中国人分散开来力量不大,集合起来力量就大了。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晚年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的深刻政治嘱托。谈话产生的巨大反响,让他更加充满自信。他说,没想到谈话的影响有这么大,说明老百姓拥护这个讲话。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好,人们拥护这个制度。现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党人也在说,中国的道路是正确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在搞清楚了。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要判断输赢,赢家一定会是社会主义。
正是他坚定的政治自信和敏锐、深邃的政治智慧,让中国闯过了道道难关,在新世纪掌握了很多战略主动权,拥有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可靠依据。
图为1992年10月,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与党的十四大代表会面。
(本报记者 赵大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