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44)

武市红  高屹

2017年11月08日13:08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东北谈话的特点(2)

(二)大力宣传西方优长之处,表达了学习新事物新经验的博大胸怀。

不少研究者认为,邓小平1978年10月以后的几次出访特别是对日本和美国的访问,是他打开眼界,下决心学习西方的重要转折点。实际上,从现有的材料来看,邓小平视察东北时,就发表了许多学习西方的重要观点。

邓小平认为,西方国家在科技教育、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已把中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中国若不面对现实,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四个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东北,以及沿途在唐山和天津,他逢会必讲西方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长处。他从欧洲矿业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讲到美国的科研机制,从法国的现代化养鸡场讲到南斯拉夫的农业联合体,从人的文化素质讲到企业管理中的安全与卫生。他甚至谈到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心理学。他说,资本主义讲心理学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一个人能把自己管理的地方搞得干干净净,表明他非常负责。在沈阳,他参照美国的经验讲起了农业国家的发展道路。他说道:本世纪末,美国的社会构成,百分之二十五工人,百分之四农业人口,它还要保持现在这样多农产品,还要出口,百分之七十几的人都叫服务行业……给在座的省部级领导上了一课。

邓小平开阔的眼界与他热心学习、研究国外诸多门类的知识和情报有密切的联系。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中国政府经济考察团访问欧洲五国,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作了全面、详尽的考察。回国后,代表团把考察所得向中央政治局作了整整一天的汇报。之后,邓小平又专门把谷牧找去,听取了更详细的汇报并提了许多问题。谷牧一行对发达国家的情况搜集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的见识,坚定了他对外开放的决心。他对美国情况的了解相信也是经过仔细研究得来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那以后,一有机会,邓小平便大讲西方的先进和我们的差距。在朝鲜,他对金日成讲道,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回到国内,他不遗余力地号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经验,希望广大地方干部打破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状态,树立起学习西方、赶超先进的自觉性。这种态度对后来二十年的对外开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认识现状的深刻性和改变现状的急切性。邓小平在东北谈话中,对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在本溪停留期间,他听取了市委书记罗定枫对本钢经验的介绍,然后说道:“不要自满,现在要比国外水平。”辽宁省委第二书记任仲夷说:“本溪搞得还是不错的。”邓小平答道:“在国内你们不错,与国外发达国家比,你们还是落后的。我们应当去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

在长春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汇报吉林财政收入时说情况不错。邓小平依然没有给予肯定和表扬:“全国财政情况都不错,但这不能反映我们的本质,一不反映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多少,二不反映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多少。”

细读这两段讲话文字,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出邓小平那毫不留情甚至冷冰冰的语气,在这种语气后面,是邓小平那急切、焦灼的心态。

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邓小平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他不太相信那些表面的、虚夸出来的成绩,也并不掩饰对当时国内低下的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满。他说:一个企业,一两年没有变化、亏损照样亏损。这种干部不能用;本来应该增产,你几年不增产,证明你不行嘛;为什么轻工业发展不上去,你的产品质量太差,你的产品质量为什么赶不上上海,为什么都要上海牙膏,你可以学嘛。他说:煤矿要考核,不合格的管理人员要刷下来,工人要考核,不合格的当预备工。……毛泽东曾说,读邓小平的报告有一种吃冰糖葫芦的感觉。相信现在的读者也能从邓小平的谈话中找到这种感觉。在鞍山,邓小平直截了当地告诉鞍钢领导班子:你们这个地方两万多行政人员,怎么能用这么多?日本年产六百万吨钢的企业,行政人员只有六百人,鞍钢行政人员两万三千人,这肯定不合理。一定要破,要下这个决心。他还说: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邓小平的讲话中,充满了一种激扬奋发、只争朝夕的精神。在东北的历次谈话中,邓小平谈问题多、谈成绩少,谈教训多、谈经验少。知不足而后勇,承认落后,才能赶超先进。74岁的老人,以超前的思想、犀利的锋芒、尖锐的措辞,激励地方干部振作精神,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水平。这确实构成了邓小平1978年东北之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东北谈话的重要意义

在1978年的中国,理论上的坚冰被思想先驱者们打破之后,邓小平承担起了为改革开放的到来作全面思想发动的任务。

(一)东北谈话推动了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战前动员。

邓小平在谈话之前,真理标准大讨论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从理论工作者到各级党政负责人,谁也无法回避这一严肃的政治课题。北京城被搅动了。

但是在地方、在基层、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中,思想还是相对封闭的,眼界还是相对狭隘的,对即将到来的时代变迁还是不甚敏感的。有些干部“口欲言而嗫嚅”,还在观望风向。因此,如何把思想解放的精神宣传到基层,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这一环节是不可省略的。

邓小平到东北后,在政治局委员彭冲和沈阳部队司令员李德生的全程陪同下,在各省市的周密安排和热烈欢迎下,行程数千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放火烧荒”,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浩大声势。在他亲自布置下,沈阳部队随即开展了真理标准讨论,中共辽宁省委也立即在各地市领导班子中掀起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高潮。其他各省、区、市也闻风而动,纷纷投入到真理标准讨论的洪流中去。邓小平还在回京的路上,广东省就召开省委常委和省革委会副主任学习会,提出思想要解放、解放、再解放,加快前进步伐。邓小平到京的当天,即9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辽宁省委第二书记任仲夷的文章《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负责人纷纷加快速度表态,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支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到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已有21个省级地区的主要领导人表明了立场。

由此可见,邓小平这次在东北所作的宣传鼓动,促进了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为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邓小平东北讲话的内容和精神对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和决议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邓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善领导、发扬民主、改进管理、实行责任制、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等思想都反映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主题报告里面。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