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情系天涯

——小平同志关怀海南开发建设纪实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17年09月21日07:51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海南岛,祖国的第二大宝岛,风光秀丽,资源丰富,被人们喻为镶嵌在南中国海上的一颗明珠。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关注它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曾于1960年踏上宝岛,留下深深的足迹;改革开放后,又高瞻远瞩地作出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海南的全面开发建设和发展进步,倾注了邓小平同志的大量心血。

深深的足迹

1960年新春,海南岛上已是春意融融。1月29日(大年初二)中午12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李先念等,乘机抵达海南岛南端的三亚。

第二天,邓小平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等陪同下到海军榆林军港视察,欣然登上猎潜艇驶向外海巡视。下午,视察鹿回头农场,并看望了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黎族群众。随后,赴著名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参观。当步行至“南天一柱”巨石旁,邓小平注目凝思良久,似乎是赞赏它那擎天拔地、独支南天的气势。

1月31日,一夜大雨后,天气转晴,和风习习,邓小平一行前往万宁县(今万宁市)视察。在兴隆华侨农场,邓小平先后参观了咖啡园、胡椒园、可可园和热带植物园。在经过一个小水塘时,农场领导考虑到因脚伤而手拄拐杖的邓小平不便涉水,要背他过去,邓小平当即摆摆手说:“不要背,我自己能过去。”他边说边卷起裤管,自己趟水过塘。

下午,邓小平一行告别依依不舍的归侨们,前往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县(今琼海市)。

邓小平每到一地,喜欢走进平常百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中的愿望。这次到琼海也不例外。当天傍晚,邓小平叫上几名随行人员开车到嘉积镇商业区。邓小平走到一位售货员面前,与她攀谈起来,操一口四川话的邓小平很快引起了售货员和顾客的注意,不知谁说了一声:“这不是邓小平总书记吗?”这时,大家顿然醒悟,都叫起来:“正是邓小平总书记来了!”大家热烈地鼓掌,并往邓小平身边围拢。邓小平亲切地向大家招手:“同志们好!”

2月1日,邓小平一行离开琼海,中午12时到达海口。在蒙蒙细雨中,邓小平一行参观了海口人民公园、五公祠和海口市容。在人民公园,邓小平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走到海南解放纪念碑前,凭吊为长期坚持琼岛斗争和渡海作战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当晚,邓小平还观看了琼剧《红叶题诗》。

翌日晨,邓小平一行结束在海南的考察,乘飞机赴广州。

邓小平此行,对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十分深刻,表示要把海南岛好好地开发起来,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基地。这也成为他后来倡议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重要依据。

英明的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海南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0年6月30日至7月11日,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加速海南岛的建设。会议提出,当前主要靠发挥政策的威力,放宽政策,把经济搞活;对外经济活动可参照深圳、珠海的办法。7月24日,国务院批转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

1983年3月2日至16日,国务院召集会议讨论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纪要》的发出,揭开了海南岛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在厦门,邓小平登上了有“海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隔海远眺着对岸的台湾岛,联想起相对落后的海南岛,他陷入了沉思。海南与台湾是祖国的两大宝岛,自然条件相似,风土人情相近,物产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却有着明显的差距。如何消除差距?特区的实践已向世人显示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如果在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使之尽快发展起来,意义将会非凡无比。

在此前后,邓小平多次专门谈及海南的开发建设问题。

1983年12月1日,邓小平同美国阿科公司董事长安德森就海南岛莺歌海合同区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问题交换意见,并对石油部负责人说:“与美方合作开发南海气田这样的好事,应坚决干,赶快干,一年可增加不少化肥产量,还可以把海南炼铁业搞起来,搞大一点。”

翌年2月24日,视察经济特区后返回北京的邓小平,召集中央负责同志谈话。邓小平在充分肯定建立经济特区政策的正确性和深圳等特区取得的成就之后,坚决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5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时,深情地说:“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5月4日转发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确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经济政策。5月31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建议。

邓小平的殷切关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加快了海南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

1986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发出通知,同意海南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除财政外)从1987年年度计划起,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海南行政区以相当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思想:“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9月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海南建省的决定。

1988年3月8日至9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

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14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在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把海南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诞生了!海南从一个长期作为国防前哨、对外比较封闭的海岛,一跃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有力的支持

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

1989年初春,乍暖还寒,海南经济特区正踌躇满志地谋划更大发展的时候,一场震惊国内外的“洋浦风波”骤然而至,使海南对外开放和开发建设的努力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海南由于底子薄,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经过探索论证之后,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洋浦作为试验地,采取“引进外资,成片承包,系统开发,综合补偿”的方式,一次性划出30平方公里区域,期限70年,由外商成片承包、系统开发。这就是“洋浦模式”。

洋浦开发区的方案公诸于世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不了解实情的人极力反对把洋浦成片承包给外商开发,认为“此举无异引狼入室,开门揖盗”,斥之为“出卖主权”“丧权辱国”。国内外的某些报刊也发表文章,斥责“卖国行为”。新闻传媒的渲染,如同火上浇油,一些青年学生打着“还我海南”“严惩卖国贼”的标语上街游行。这就是所谓的“洋浦风波”。

就在国内外舆论沸沸扬扬,外商却步,海南干部群众困惑为难的时候,邓小平明确表态,支持海南在开发洋浦问题上所作的探索,4月28日作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见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

邓小平的亲笔批示,肯定了洋浦的开发建设路子,维护了海南特区改革开放的形象,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在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一个国内吸引外资规模最大、政策最优惠、开放度最高的改革开放实验区诞生了,历经风风雨雨的“洋浦模式”终于得以确立。海南的改革开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海南日报》)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