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大别山里,不变的是清正爱民

2017年07月19日13:26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最绚丽的篇章之一。在革命老区六安,邓小平不仅曾在这里指导皖西工作,大倡爱民新风,还曾留下一则给一座小庙题字的有趣故事。

指导皖西工作

“其实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大别山区一直有党领导的游击武装在坚持斗争。这里山高林密,群众条件好,到刘邓大军南下之际,中共皖西工委领导的皖西人民自卫军已有3个支队2400余人,这些都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014年8月,六安党史办副主任蒋二明告诉记者,“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打仗其实也是一样的。为了进一步巩固皖西根据地,深入开展对敌斗争,刘、邓决定在太湖县的刘家畈召开第三纵队旅以上和皖西工委以及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会议。”

会议期间,邓小平多次找部队和地方的同志谈话,从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交代任务、交流经验,到最后的化解矛盾、协调行动,无不展示了邓小平的智慧。邓小平还在会议上分析了形势,阐明了今后任务,着重讲了坚持皖西根据地斗争的意义,还表扬了原来坚持在大别山艰苦斗争的同志,极大地鼓舞了一直奋战在大别山区的战士们。

随后,三纵主力转战到了太湖、霍山等地,行军途中与前方指挥所相遇。邓小平再次鼓励三纵负责人说:“咱们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烫手。我们多背一些敌人,宁愿本身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也要拖住敌人几十个旅,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

1948年初,在豫皖边界活动的邓小平,以刘、邓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报告说:大别山站稳了。

为群众做好事

“大别山之所以被称为革命老区,是有原因的。”蒋二明在谈到大别山革命历史的时候有感而发,“英雄的大别山人民是经过革命多次洗礼的,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事实也确实如此,从土地革命的兴起到中原突围,大别山区的革命形势几经高涨和挫折,主力部队曾4次撤离。国民党反动派血腥报复,反复清剿,血洗大别山,叫嚷“驻尽山头,杀尽猪牛,见影就打,鸡犬不留”,把大别山区折腾得民不聊生。

蒋二明还说:“当刘邓大军初进大别山的时候,敌人宣布:凡查实通共、容共、给共军送粮草带路者,一律杀无赦;共军进村给住房者要焚房……企图断绝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让刘邓大军无法在大别山立足生根。”

一想到群众扶老携幼,逃到山上忍饥受苦,邓小平的心中就很是难受。他不止一次义愤地说:“敌人对大别山的人民实在太狠毒了。多少年来,他们在大别山老根据地镇压的口号就是:人要过刀,石要过火,至今还张嘴焚房、屠村,闭嘴杀无赦!”

进入大别山后,邓小平多次号召:必须树立一种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给群众做好事的作风和风气,必须反对一种浮夸、浪费、奢侈、铺张,不给群众做好事的作风和风气。为此,邓小平亲自抓各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的纪律作风教育,不断深入基层开展纪律作风的检查。他带头到各地调查,了解当地群众习俗,还亲自拟定和起草一些纪律制度和注意事项,要求指战员们从点滴做

起,关心群众疾苦、尊重群众习俗、减轻群众负担,尽量为群众做些好事。他每到一地,都要问问部队和地方干部为群众做了哪些好事,使部队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普遍形成良好的作风和风气。

路遇小庙题字

说到这里,蒋二明还跟我们说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邓小平和刘伯承从楼房村去视察,路上看见一座庙宇,邓小平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还是一座名山啊。”这时,庙里走出一个老和尚,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军人,有些恐惧。邓小平见了,主动上去对老和尚施礼,老和尚见此,十分恭敬地说:“欢迎长官和贵军到敝寺休息喝茶。”邓小平说:“请长老引路!”说罢,邓小平和刘伯承随老和尚进了庙里。

庙里的陈设都很破旧,老和尚特意冲了一壶茶,又拿出一小碟玉米饼,请邓小平吃,并十分敬慕地说:“敢问贵军就是当年的红军吗?”邓小平说:“长老是怎么知道我们是红军的?”老和尚说:“楼房村的周老先生说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我还不太相信,晴雨庙住持是我师弟,他拿出你们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我看,我才相信。中午,我走到楼下湾时,贵军还请我吃了一餐斋饭,不是红军不会这样待人的。”邓小平说:“你说得对,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现在叫人民解放军了。”并向老和尚讲了一些共产党的政策和当前形势。老和尚连连称赞,并拿出笔墨纸砚,请邓小平题字。邓小平挥笔写了“庙小乾坤大,山高日月长”十个大字,下面落款是“红军战士”。老和尚对邓小平的书法赞叹不已,说:“过去认为红军都是大老粗、没文化,但您的文才和墨宝要是在科举时代,一定会金榜题名,我要好好装裱珍藏。国民党的部队每来一次,我都要破费,可是,前天贵军在敝寺做午饭,连柴火都是自己在山上拣的,临走时还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也挑满了水。自古以来,哪有这样好的军队?”邓小平说:“感谢长老对我军的夸奖。”

临走时,老和尚送了好一阵。邓小平一再请老和尚留步,他才驻足不前。

除夕夜长谈

“1947年底,我们有幸聆听了邓小平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和严格执行党的政策的亲切教诲,这对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同志们来说,如同久旱遇上了甘露。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首长的教诲言犹在耳,时时激励我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献身。”这是张延积与杜炳如两位老同志时隔40多年后,在一次回忆邓小平的谈话中说的。

1947年冬,大别山区已经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树叶早已脱落,唯有满山遍野的马尾松在风雪严寒面前仍然挺拔青翠。此时,在金寨县的随军南下干部和指战员们正紧张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开展土地改革,为重建大别山区根据地而夜以继日地战斗着。

12月31日上午,时任中共金寨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的张延积正和同志们研究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深入开展土地改革、扩大武装、支援前线等工作,忽然接到漆店区委书记江川的紧急通知,要他们迅速前往楼房村。同时接到通知的还有金寨县县长王相卿、县委副书记张健三、在关王庙区开展工作的五旅教导队政委高峰以及杜炳如等同志。通知说大军区首长来了,叫他们立即前往漆店下楼房村,向首长汇报工作,并特意

叮嘱:不要带礼物!

“从县委所在地余富山到下楼房要走20多公里山路,太阳快落山时,我们赶到了楼房村。”当时带路的同志指着背山面河的小湾子里三间低矮的房子,对他们说:“首长就住在那里。”

等大伙都到了,看见首长们一边烤火,一边收听新华社广播的毛泽东同志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当听到广播员激动地说出“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的时候,同志们都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之中。听完广播,鄂豫区党委书记段君毅同志起身,逐一将张延积、杜炳如等同志介绍给邓小平认识。这时,警卫员点燃了两支油松柴,亮光下,他们仔细端详了邓小平,他虽然面庞消瘦,胡子也很多天没有刮,但两眼炯炯有神,让人充满信心。但首长们穿的似乎很单薄,相比之下,他们几个穿的倒比首长们厚实,心中很是惭愧。柴似乎很湿,火堆烧得不旺,浓烟十分呛人,屋子里显得很冷。李先念副司令低下头,对着柴火使劲地吹,邓小平也拿起一本书轻轻地煽火。江川悄悄地告诉他们说:“这些柴禾全是首长们到后,亲自上山打来的。”

火,总算燃烧起来,室内暖和了一些。邓小平与大家话家常、谈工作,同志们积极回答,不知不觉间,大家长谈了一夜。

“告别首长时已是深夜时分,抬头望去只见满天星斗,万籁俱静,更显得天高地阔,旷野里虽然冷风袭肤,但我们却感到心里火一样热。归途中,同志们反复背诵着毛主席报告中的话:‘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就这样,我们欢欣地迎来了1948年的第一个黎明。”

情系老区百姓

邓小平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幸福生活奋斗不息,孜孜以求。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身负重任,日理万机,仍然时时惦记着老区人民。

1960年2月19日,寒风飕飕,山区早春的天气还十分寒冷。邓小平一行驱车由合肥出发,视察金寨。在梅山电站宾馆一下车,邓小平便和金寨县党政负责同志亲切交谈,不断地询问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人民群众表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金寨县因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了10万亩良田,再加上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听到这些情况,邓小平深感焦虑,关切地说:“金寨人民对中国革命有很大的贡献,革命战争年代有10万英雄儿女参战,今天为社会主义建设又淹掉10万亩良田,我们地方政府一定要千方百计关心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一定要帮助老区人民渡过难关!”

针对金寨县山高地少、土壤贫瘠的特点,邓小平指出:山区耕地面积少,山场面积大,要抓好见效快的绿化造林工作,比如福建省山区有一种桉树,成林快,树干直,不妨引进栽培、推广。还有其他方面适合山区的多种经济生产也要抓,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邓小平两次到六安视察指导工作,如春风拂柳、甘露润苗,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工作作风和方式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为老区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几十年来,六安各级干部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诲,时时刻刻为着群众,带领广大群众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高潮。(王正超 李云胜)

(摘自《合肥晚报》)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