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八八战略”引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浙江实践综述

记者 张军 郏文纲 马跃明

2017年07月05日14: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在浙江激荡的富民强省大潮背后,始终引领、支撑着改革发展的一个澎湃力量:“八八战略”!

这是一个殷切的嘱托,这是一个战略的持续,这是一场豪迈的远征。从“两创”“两富”到“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浙江书写了“八八战略”的又一个五年精彩:

——看综合实力: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485亿元,年均增长7.8%,连续21年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达83538元,位列全国第5位;开放型经济发展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严作风、最好效果,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展现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优异成绩。

——看区域协调:全省城市化率达65.8%,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到2.066,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26个县摘掉“欠发达”帽子;全面小康实现水平达到97.2%,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看生态环境: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浙江落地,之江大地满目绿水青山,美丽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区市前列。

——看人民生活:201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237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866元、连续32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优质教育均衡程度、人民群众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最美”现象无处不在,人民群众对平安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

——看从严治党:树起“铁尺”打造勇立潮头的浙江铁军;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向全国推广;高标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率先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风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全省风清气正、政治清明。

辉煌成绩,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难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浙江,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希望浙江“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2016年9月,总书记又对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

辉煌成绩,铭刻着历届省委的接续奋斗,凝结着全省人民的创新创造。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统筹推进法治浙江、文化强省、平安浙江、美丽浙江和党的建设,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新境界。

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一个指导浙江改革发展的高远长策应运而生。

十一届浙江省委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逐步形成了以党建为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体系。

历届省委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不断以新的成效彰显出“八八战略”的生命力。

十二届省委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作出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决策部署,激发了创业创新的热情激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届省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深入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先后召开了十次全会,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努力建设“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现代化浙江。

今年4月27日,省委书记车俊履新第二天,就奔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安吉县调研,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教诲。

车俊强调:“‘八八战略’不是管一地一域、管五年十年的,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纲。浙江改革发展的成功生动实践证明,‘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留在浙江的宝贵战略思想和精神财富,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实践的根本遵循,是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路径,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引。这些年来,历届省委带领全省人民所做的工作,归根到底,都是在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这些年来,浙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我们要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在思想上不断丰富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在成效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八八战略’在新的发展中更显生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更加生动。”

始终践行“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思想,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

“浙江只有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应对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著名的“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重要思想。多年来,浙江自觉践行“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思想,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和“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奠定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厚实基础。

——结构转换

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通过“五水共治”,淘汰传统产业污染大、能耗高、产能过剩的企业或产品,出清“僵尸企业”,催动着浙江量大面广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5年间浙江关停整治提升“低小散”问题企业10万多家。水泥、有色、钢铁等8类高耗能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40.9%下降到了2016年的33.5%。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了上千家市场产品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隐形冠军”。

以“三改一拆”撬动转型升级。全省累计“三改”建筑面积9.26亿平方米,拆违建筑面积6.29亿平方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拆出了发展空间,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开辟了新道路,为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创造了良好环境。

以“浙商回归”拉动转型升级。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连续多年实施的“浙商回归”工程三箭齐发,吸引一大批在外浙商回归家乡开拓市场,吸引着一个个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落户浙江,累计浙商回归到位资金达11800亿元。

以重特大项目支撑转型升级。绿色石化基地加速推进,波音飞机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成功落户舟山群岛新区,中国电子温州产业园、湖州百城新型汽车电池产业园、台州无人机产业园(一期)启动运行。深入实施“411”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计划,激发民资、对接央企、引进外资。2012—2016年,浙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6%。

以“四换三名”“三强一制造”提升产品质量和层次。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达3.3万台,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过去五年累计实际增长55.7%,工业企业利润位居全国工业大省第一位。推进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涌现了一大批名企、名品、名家,新产品产值率从23.0%提高到34.3%。

以八大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创意等八大万亿产业,成为浙江产业的八大支柱。其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391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4%;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1%、38.8%和22.9%。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从4.8∶50.0∶45.2优化为4.2∶44.2∶51.6,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2.9%。

以“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进市场主体升级,启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开展小微企业“1+X”专项行动,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了一大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专、小而美、小而特的小微企业集群。累计完成 “个转企”19.9万家;直接减轻企业负担1010亿元;全省共有上市企业411家,A股上市公司家数占全国12.7%,居全国第二位。

——创新发展

构建重大创新平台。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提升特色小镇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目前,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第6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累计引进培育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1000余家产学研用创新载体;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术枢纽,2016年技术市场交易额365.62亿元,同比增长50.9%。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5年来,浙江全社会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从2.04%提高到2.43%。目前,浙江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第4位。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全省累计引进省“千人计划”人才168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62人,其中创业人才和外专“千人计划”人才居全国第一。

提升科技惠民水平。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派遣个人、法人、团队科技特派员分别达1.29万人次、125家、354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3万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

——开放发展

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G20杭州峰会为浙江赢得迈向国际化等新机遇,勇做开放发展“急先锋”,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促进城市国际化和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

开放平台不断升级。深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全面启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金甬铁路顺利开工,中欧班列(义乌)成为我国到达境外城市、运送货物品类最多的中欧班列;宁波舟山港实现实质性一体化,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宁波梅山新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浙江丝路产业基金设立……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占了全国的15%。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一个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渐行渐近。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率先探索开展外贸综合服务试点,外综服企业成为外贸稳增长的重要力量。5年来,浙江出口占全国份额由2012年的11.0%上升到2016年的12.8%、名列全国第3位,占全球份额由2012年的1.2%提升到2016年的1.7%;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706.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72.8亿元,年均增长16.8%。

浙企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的大跨越。建立泰国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跨国并购累计409起,备案并购额150亿美元,80%以上投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70%以上集中于汽车及零部件、机电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对外投资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5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10.3亿美元,年均增长45.8%。

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浙江的活力之源在于改革,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激发千百万人创造力的体制机制。” 改革始终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主抓手。在“八八战略”中,首要的优势就在体制机制,关键的举措就是深化改革。历届省委始终紧紧牵住改革“牛鼻子”,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对应“八八战略”各个方面,抓顶层设计、抓试点突破、抓全面落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激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推进简政放权,突破改革难点

浙江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累计取消和下放1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到516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取消。各级政府办事效率明显提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

2016年底,在深入分析浙江改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浙江启动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监管”的“一次到位”机制;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形成便民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零上门”机制,努力打造全国投资环境最优省份、企业负担最轻省份。截至目前,已有59个省级单位公布了95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设区市本级平均公布1002项,县(市、区)平均公布862项。57个省级部门开放了3700多项公共数据共享权限,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纷纷点赞,成为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和“牛鼻子”。

——改革要素配置,增强市场活力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技术、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主要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按照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节水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绩效论英雄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亩产效益”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分类分档的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制定实施以单位GDP能耗为基础的用能权交易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水资源配置制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

——先行国家试点,抢占改革高地

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相继落地;扎实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建设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在宁波梅山新区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深入推进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加速台州市创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一个个走在前列的改革举措,为全国大局提供了经验与样本。

——锚定重点领域,综合配套改革

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开化县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平湖市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海盐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桐庐县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试点……一系列省级试点为全省面上铺开积极“试水”、创造条件。

在经济领域,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省近3万个村的3500多万农民当上社员股东;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收益权“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让农民有了更多选择,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率先实行企业登记“五证合一”,全省在册市场主体达528.6万户;立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完成《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信用平台企业档案不断完善。

在文化领域,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市县建设”等3项重点突破改革项目。

在社会领域,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首批试点高考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健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体制机制;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在党的建设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2014—2017年深化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作风建设制度改革五个方面重要举措;着力抓工作网络、工作体系、前端纠错、备案审查、督促落实“五大建设”,有序推进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清理等各项工作,形成了富有浙江特色的经验。

……

一项项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始终坚持区域城乡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城乡均衡性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指出:“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途径还是要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

历届省委始终坚持把协调发展作为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和基本方向,坚持城乡统筹、山海协作,促进浙江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继续发挥优势,在均衡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实施空间结构优化战略,科学布局省域国土空间,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协调发展,以加快均衡协调发展彰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优化布局,区域协同发展

2013年,浙江率先出台《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谋划,构建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空间布局架构。在嘉兴市、开化县、德清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探索城镇集聚集约与乡村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在空间上的最佳耦合。

高抬都市区“龙头”,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逐步提升。2016年四大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

向海,浙江统筹推进海洋经济“两区”建设,初步构筑起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组建浙江省海港委和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货物吞吐量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开展“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行动”。2016年,浙江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7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7.3∶37.8∶54.9,结构趋优。

向山,浙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26个原欠发达县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已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2015年集中“摘帽”,至此浙江没有欠发达地区。

推进陆海联动、山海协作。创新启动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建设,推动经济强县和衢州、丽水等地加快发展县开展紧密型合作交流,建立共建共管共招共享机制;“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圆满完成,以“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为核心的扶贫工程成效显著,山区及海岛地区发展环境稳步改善。

——打破壁垒,城乡一体发展

多年来,随着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城乡一体的格局在浙江深化。

城市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阶段,三大城市群加快推进,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7个省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义乌市、德清县、苍南龙港镇等10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探索,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新型城市建设等任务加快推进……目前,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65.8%。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省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4G网络主要建制村基本覆盖,有线电视乡镇和建制村通达率均达到100%。

城乡居民“同等待遇”渐成现实。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差别化落户政策,推广积分落户制度,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和文化培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和缴费政策的统一。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

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