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历史转折关头倡导读书学习

2017年06月09日10:00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终身勤读书、善学习,而且极端重视全党同志的学习,尤其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总能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及时向全党发出加强读书学习的号召,推动全党的学习,从而提高党应对新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终身坚持学习 做全党学习的楷模

1926年底,邓小平即将结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中山大学联共(布)党支部书记阿戈尔给邓小平写了份学习鉴定,内称:“多佐罗夫(邓小平俄文名)同志是一个十分积极、精力充沛的党员和共青团员(联共(布)预备党员)。他是该大学共青团委员会的一名优秀组织工作者,组织纪律性强,有克制能力,学习能力强,在团委会的组织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步很快。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同其他人保持同志关系。学习优秀、党性强。”阿戈尔给邓小平写的这份学习鉴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的优异表现,尤其是突出地强调了他“组织纪律性强”“学习能力强”的特点。

邓小平5岁入私塾发蒙,6岁入初级小学堂读书,11岁考入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16岁即赴法勤工俭学。他早年在国内学习期间,刻苦勤奋,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也接受了新式的学校教育,而他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则始于他赴法勤工俭学时期。

1920年10月,邓小平到达法国,开始勤工俭学。当时,他的工资十分微薄,所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坚持学习,受王若飞和赵世炎等人的影响,阅读了《新青年》《进步报》等进步报刊,逐渐接受革命思想。在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还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少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用本名和化名发表了《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捏造》《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等文章。

1926年初,邓小平到莫斯科后,先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不久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邓小平深感“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因而下定决心“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邓小平说到做到,从到莫斯科第一天起就分秒必争认真苦读,据他填写的《每周活动研究成绩表》记载,他初到莫斯科四天,就“读了《前进报》第四期、第五期,《列宁论党》,《向导》第一三九期”。此后,他系统学习了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通史(革命运动部分)、

社会发展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主)、经济地理、列宁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军事指挥等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1926年底,邓小平回国后,即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虽然没有整块时间集中学习,但他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读书。

建国后,邓小平担任繁重的领导工作,而读书依然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艰难的“文革”岁月,他也勤学不辍。在转移到江西时,邓小平带了几大箱子马列著作、历史、文学等各类书籍,这些书籍充实了他的孤寂生活,引发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晚年离休后,邓小平仍坚持读书看报,直至逝世。

新中国成立伊始 号召营造学习的空气

邓小平学习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至于理论如何结合实际,他认为学习一定要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结合党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工作是加强军事建设夺取全国革命胜利,邓小平认为这个时期的学习就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1941年5月,邓小平在八路军129师全师模范宣传队初赛会的报告中提出:革命战争形势是“一天天发展的”,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学习是绝对不能少的”,“而要想学到一些东西,就要虚心”,“只有虚心学习,将来才会有伟大的成就”。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党面临着从革命到执政的重大考验。主政西南的邓小平,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了加强学习的号召。1950年6月6日,邓小平在中共重庆市第二次代表会议上讲到:“要把学习搞好,认真建立学习制度。要加强对学习的领导。市委、直属党委要研究这个问题。过去所以发生许多毛病,就是因为有些同志不重视学习,陷于事务主义的泥坑,不能经常吸收新的营养。学习可以使我们向前看,可以澄清各种混乱的思想。”至于学习的内容,鉴于党治国理政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在这个时期突出强调要围绕实现党的领导方式转变而加强读书学习。

经过建国初期的良好开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大跃进”等运动的发动,导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面对探索中出现的曲折,已担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在1962年初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上,再次提到了全党要加强学习的问题,他在会议闭幕前一天的发言中讲到:“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我们还是要造成一种学习的空气,学习理论的空气,学习实际的空气,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党风,我们党的一个好的传统作风。”

改革开放关头 倡导全党加强学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同时,就在不同场合提出全党要加强读书学习。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谈到:“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中国要弥补耽误了的发展时光,缩小同发达国家日益加大的差距,“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为了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准备,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先行召开了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会议闭幕时,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这篇载入史册的讲话中,邓小平再次重申了全党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了推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邓小平一如既往地重视读书和学习,并将其视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性历史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刘宝东)

(摘自《世纪》)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