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走进(今日)广安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2017年04月14日16:21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向世界宣告:“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随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向党内发出指示,把渡江作战作为战略进军的首要任务。根据中央决定,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仍由邓小平担任。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中原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去,邓小平已将目光投向华东战场,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

安徽省肥东县瑶岗村中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曾是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驻地。邓小平等领导就是在这里统筹部署和指挥了渡江战役。1949年3月31日,邓小平依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特点,亲自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约2500字,分为敌情、战役目的、敌情变化、处置方案等,决定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于4月15日18时,全线渡江作战。4月1日,他又召集有关同志,逐段讨论,随即上报中央军委并下发野战军各兵团以上单位。4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纲要。

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0日,中央军委鉴于和平谈判已有进展,便电示总前委,欲将渡江时间再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邓小平等经多方面调查认为,5月的江水比7、8月还要大,会给渡江带来极大困难,现百万大军拥挤江边,过久推迟,将不得不后撤以就粮草。而签字之事,亦应设想敌人翻脸,故建议先打过江,以争取和平接收。

邓小平和陈毅等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继续详察敌情、水情,并根据谈判期限和气候条件,在4月17日提出于20日夜全线渡江作战,“有把握胜利完成”。4月18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复电表示:“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并指出:“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同心同德,完成渡江南进的伟大任务。”于是,邓小平为总前委起草电报,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4月20日,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渡江战役终于打响了。我军渡江部队万船齐发,以排山倒海之势驶向对岸,并于23日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

在4月30日,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并二野、三野,建议部队推迟进驻上海、杭州的时间。他认为:“根据南京的经验,在我党我军未做适当准备,仓促进入大城市,必然陷入非常被动地位。就军事上说,杭州、上海很快即可拿下;就政治上说,我们许多重要准备都未做好。”具体表现在上海、杭州的干部还在长江北岸,人民币因火车拥挤不能及时运到,煤的问题也因缺乏运输工具而难以解决,粮食在上海的情况尚未估计,部队进城政策及入城守则尚未深入教育,连续行军作战尚未休整,大批俘虏尚未处置等等方面。因此,“我们考虑以尽可能推迟半月到一月入上海为好,杭州亦以迟进一点为好”。邓小平认为充分的准备是进驻城市的前提。南京、上海、杭州是江南重要城市,接管的好坏关系到巩固渡江战役的成果,关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保障问题。

随后,渡江部队又拿下了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数十个城镇。5月10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关于渡江情况的综合报告中除了详细汇报渡江部队的战况外,还重点汇报了在接管城市中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说:“在接管城市方面问题最多,南京的外交问题最为突出。”在接管南京的过程中,曾在四天之内发生了六起解放军军队人员与外国人发生争执的事件,“而以到司徒雷登住宅一事较为严重。其原因是我党外交政策没有在部队教育,我派到各大使馆门口警卫的哨兵禁止外国人出入。有的管理人员号房子跑到外国人住宅,争执即由此起。”但是,“表现最普通和最复杂的则是金融及市场问题,而以煤荒为最严重。”究其原因,他说:“原来我们估计过江后,总有一点时间来深入政策准备,不料这个打算落空了,战局发展太快,我们的准备赶不上,干部赶不上,陷入了被动的状态。”

邓小平在报告中,还如实地汇报了渡江前后面临的灾荒问题、土匪问题、金融问题、敌人和奸商投机捣乱等城乡新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为党中央提供决策参考。他说:“江南将有许多复杂的、尚难预料到的困难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从注意集体领导和注意向中央军委报告请示的方法中,予以逐渐地解决。”因为京沪杭地区包括了江南富庶之地,对这一地区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对于全中国相关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49年8月4日,邓小平在向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代表所作的报告中,概括了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他说:“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将再不会遭遇更严重的抵抗了,肃清残余敌人的时间不远了,最后解放全国的时间也不远了。”(郎迎洁)

(摘自《中国档案报》)

(责编:高丽、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