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来,胡习华的人生是因蝶桥才变得如此幸运。
的确,因为蝶桥的成功设计,中专学历、当年仅30岁的胡习华成为工程师,工资由42.5元涨为97元;他被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评为1986年国内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同时,被评选为全国十大科技代表,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然而,在胡习华看来,这一切都应得益于改革开放。
蝶桥,一座状似蝴蝶的立交桥,坐落在天津市中山门。1986年建成的这座桥填补了国内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空白。蝶桥突破了原先“环岛型”和“苜蓿叶子型”的立交桥固有模式,利用高低层次完全做到了“机非分离”,占地少,投资小,大约是一般立交桥投资的1/4。
1986年7月1日,蝶桥通车。“老百姓都来看,桥还能建的这么好看。”王老住在中山门,他记得,通车那天,蝶桥下站满了老百姓,每个人都是惊讶的表情。
直到现在,蝶桥仍然是中环线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1985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把改善道路状况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来抓,要求尽快形成由内、中、外3条环线和14条射线组成的干道系统。中山门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要修建的立交桥举足轻重。
当年的胡习华在市政工程勘察设计院刚上班5年,资历尚浅的他只能做些辅助设计的工作。然而,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给了胡习华施展身手的机会,胡习华的人生从此多姿多彩。
1985年10月的一天,胡习华和所有的设计人员被副院长召集开会。会上,胡习华听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通知:“中环线中山门立交桥的设计方案,不论学历高低、资力深浅都可以参与设计,谁的方案被选中,谁就是项目负责人。”
“这实在太意外了。”胡习华回忆当年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这种改革,这种竞标的方式让所有人都很吃惊,以前的工作方式一直是“按资排辈”,资质老、学历高的设计人员才有设计重要桥梁的资格,年轻人大多干些辅助工作。”
改革创造了机会,机会来了,努力成功的人当然不想放弃,胡习华亦然。
但中山门立交桥的设计难度太大,专家们设计了很多方案,都没达到设计的要求。胡习华也非常清楚这座桥的设计难度,中山门的地理位置特殊,是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附近居民也多,拆房子不太现实,同时必须做到交通功能全,占地少,节约投资。一般的桥梁投资都要上亿元,可当时资金紧张,中山门立交桥的投资预算只有2300万元。
胡习华说:“当时,全国的立交桥都很少,都是比较普通的造型,设计时必须有非机动车道,而且不能完全参照国外的经验,做设计只能凭着感觉。”
那一夜,胡习华彻夜未眠,埋头于灯下。天大亮了,一张设计草图完成了,胡习华很满意:他把直线的设计改成曲线,避开了附近的居民房,占地也少,节省了投资,曲线型的设计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第二天,胡习华的蝶桥设计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一举中标。
为尽快完善中山门蝶式立交桥的设计方案,院党委成立了设计小组,胡习华和小组的同事们一起投入紧张的设计工作之中。设计方案的精确是个复杂的工程,桥梁的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个数据都不能有任何偏差,既要保证预算,又要符合合理性、安全性。“当时,主设计人员才配备计算器,每个数据的确定都要经过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一旦有一个数据错误就要推倒重算,重算一次就要两天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胡习华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放到了工作上。
1986年2月,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胡习华交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7月1日,这座状似翩翩蝴蝶的中山门立交桥建成了,看到自己和同事们呕心沥血、日夜奋战的设计蓝图变成了现实,胡习华满是自豪与骄傲,他的眼睛湿润了……
1986年8月20日,是胡习华毕生难忘的日子。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天上下着小雨。听说中央领导要来接见蝶桥的设计者,胡习华早早站在自己设计的立交桥上,忐忑不安,“会是谁来接见呢?”他毫不知情。
上午9时15分,一辆汽车驶了过来。门打开了,在市长李瑞环的陪同下,邓小平出现在胡习华的视线中,满脸的慈祥。
胡习华一时间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片刻,这才激动地走到车门前,紧紧握住小平同志的手。他至今仍记得,小平的手握得很紧,很有力量。
在蝶式立交桥上,李瑞环向邓小平汇报了立交桥各方面的情况,当说到设计者胡习华是一个30岁的中专生,准备破格批准为工程师,但与文件要求不符时,邓小平立即说:“干得好,破格批准他为工程师,应该,这是谁也不应反对的,这也叫改革。”
改革,这一划时代的词汇真切体现在了胡习华的身上。
第二天,年仅30岁的胡习华被破格批准为工程师,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年轻的工程师。
在此之后,胡习华先后代表设计院奔赴长春、呼和浩特、邢台、鞍山和昆明等地做立交桥的设计工作,参与了30多座立交桥的设计。
1995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胡习华也给自己“改革”了一把,选择了下海,担任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下设股份制的捷信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这些年来,胡习华领导的设计所和一些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蓟县立交桥、北海市疏港的大道立交桥、天津市华苑产业园区市政配套工程等十几项设计任务。
“蝶桥是改革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见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蝶桥。蝶桥也是我生命的转折点,是我最满意的设计作品之一。”站在愈加美丽和繁忙的蝶桥上,胡习华对记者说:“每每经过蝶桥,我都会有很亲切的感觉。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看到这个城市因为自己的努力变得更美丽。” (劳韵霏)
(摘自《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