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访广安(2)
我来到邓小平出生时的故居、学习时的翰林院子和玩耍时的放牛坪,还看了小平家打水的邓家老井。我亲口喝了邓家老井的水,对着清澈的井水,我心里说:老首长,我也喝到了这口井里的水,只是我们的这两口水相隔了八九十年啊。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脑海里想象着少年邓小平的样子。每到一处,我都在心里说:首长,我来替你看一看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虽然我从没有来过广安,但是没有感觉到一点陌生。似乎每一个邓小平少年时期待过的地方,我都怀有特殊的感情。于是,我写下两个深情的大字留给广安:怀念。
在邓小平的家乡,人们听说我是邓小平的警卫秘书,而且跟随小平同志四十多年,热情超出了一般,都把我当作亲人一样招待。人们争相和我握手,似乎想从我的手上沾点小平的气息。我知道,家乡人民十分想念和热爱邓小平,广安走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人物,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荣誉。
广安人对我有说不尽的话。四川人快人快语,尤其是广安人,似乎谁都能说出点关于邓小平的故事。其中谈论最多的是邓小平从15岁离开家乡以后,一直没有回过广安这件事。
对于“邓小平为什么始终没有再回到家乡”这个问题,不仅广安人民想知道,在这之前就有不少人问过我:你知不知道邓小平为什么始终没有再回过家乡?一些媒体记者也常常就这个问题想从我这里抠出点新鲜东西来。
2004年,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在记者的追问下,我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就是我回答某位记者的话:
四川广安是小平同志的故乡。虽然他没有回过老家广安,但是去四川的次数却不少。小平同志始终深深眷恋着巴蜀大地,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关怀着家乡的人民。
改革开放后,有一年我跟随小平同志去浙江考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李泽民同志也是四川人,他对小平同志说:“四川这些年发展得不够快啊,比不上其他省。”
小平同志听后表示同意说:“是呀,应该发展得更好些。”
小平同志没有把四川当作自己的老家而特殊对待。小平同志在世时,从没有特殊照顾过广安。因为在他心中,装着的是全国各省各族人
民。邓小平不仅是广安和四川人民的邓小平,更是全国人民的邓小平。
邓小平一直没有回老家,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他工作特别忙。尤其在1956年当了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以后,就越发夜以继日地忙碌。他自己后来也说过“我一生中最忙碌的就是那个时候”。另外,那个时候的交通、通信都不如现在发达。他在中央工作,如果他不在,有些文件特别是急件就没办法处理。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需要他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因此人们授予他“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个既普通又伟大的称号。这一阶段,他还常常要到经济特区视察。这些都要占用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他根本抽不出时间回老家看看。
第二个原因,过去几十年,咱们的国家还很穷,经济还很落后,当年广安的路非常不好走。他如果回家,当地肯定要花很大一笔钱来维修道路。这样一来,本来广安的经济就比较落后,他再回趟家,肯定要兴师动众,地方搞接待要花多少钱?在小平同志看来,把接待他的这些钱用到广安经济的发展上,比他回趟家更有意义。
小平同志从来都不想让国家为他自己花钱。举个例子:有一年,北京市为美化市容,要求“黄土不露天”,各个街道都要把道路两边露出黄土的地方用砖铺起来。小平同志在自家胡同口看见人们都在铺砖,就问我:“这个跟我们是不是有关系啊?人家是不是为我们特意铺的砖?”
我赶紧解释说:“这个和我们一点关系也没
有,是整个北京都在搞美化,提出了黄土不露天的做法。”他这才放心了。
记者问:“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其中有‘两落’都是在‘文革’时期。当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回家乡,那么小平同志在这个时期为何也没有回老家看看呢?”
我答:“简单地说,‘文革’时期,连我都被隔离审查了,更何况是邓小平。他被冠以‘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已经没有自由了,更不可能回广安了。”
记者问:“1989年,小平同志正式退休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告老还乡’理所当然。退休以后的小平同志是否有过回家乡的想法?”
我答:“告老还乡那都是过去的人的想法。小平同志退休后,依然时刻关注着经济特区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才会有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于回老家这个问题,当时也有人想请他回去看看,但他回答说:‘免了,我老了,不要给家乡添麻烦了,希望一定要把家乡广安建设好。’这充分体现了他老人家心系家乡的深情厚谊。”
记者问:“除了上述这些原因,小平同志没回家乡是不是在政治上还有一些深刻的考虑呢?”
我答:“应该有。小平同志考虑问题比常人都要深刻。他不回广安,也是为了爱护广安。你想,当年广安经济比较落后,如果他要回去或者老提到家乡,省里会怎样对待广安?小平同志为什么从来没有说过给家乡拨一分钱的话?因为他知道,全国比广安困难的地区还有不少,比如西北等地区。这些都有他的政治考虑。”
最后,我放慢了语速,对记者说:“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感人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逝世后,把
眼角膜捐献给了患者,把遗体捐献给了医学事业,骨灰撒在了祖国的大海里,就连离世时穿的衣服都是多年以前的旧西装和旧皮鞋。就从这一点,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邓小平的伟大胸怀和深思熟虑。他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一生都不想在这方面浪费国家一分钱。在小平同志心底深藏着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感情。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家乡广安的热爱。”
我接受采访从来是直截了当的。这是因为我了解自己的首长邓小平。
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跟随邓小平以来,他曾先后到过四川九次,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忙,时间紧迫得很难抽出空闲前往广安。但是,小平的心里始终惦记着广安和四川的家乡人民。
“文革”结束以后,我跟随小平曾先后到过四川四次。那个时期,小平的工作虽然和“文革”之前相比紧张程度不同了,但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工作日程和安排仍然很紧。
我清楚地记得:
1978年1月31日,邓小平从缅甸仰光访问后回国,下午就到达了成都。
2月1日,小平听取四川省委的工作汇报。2月2日上午,听取成都军区领导关于军队工作的汇报。因为2月3日还要乘机到尼泊尔访问,所以,就让省委通知广安县委的同志于2日下午到成都见面。
那天上午,广安县委的干部到了邓小平的住处。
下午,邓小平接见了南充地委和广安县委的同志。县委的干部汇报了广安的农业生产情况。
邓小平认真地听着。他说:我离开家乡时,广安人口才60万,现在有100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粮食,口粮很少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