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与经济参考报的四次“编读往来”

2017年02月15日10:52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

1981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60周年华诞。在新华社印刷厂里,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我国第一份综合经济报纸,像一个呱呱落地的新生婴儿,在人们热切目光的注视下诞生。而这中间,有一位老人的目光,分外关切——他亲自签发了这个“孩子”的准生证,他为这个“孩子”题词,他和这个“孩子”合影。“孩子”长大了,他还亲自为“孩子”题写了新的名字……他,就是世纪伟人邓小平,这个“孩子”,就是当初的经济参考,如今的经济参考报。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份普通经济报纸的创办,能够引起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众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始终如一,竟然长达十数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邓小平同志在日理万机之余,深切关怀并且始终关注经济参考报的成长,先后四次与经济参考报进行意义非凡的“编读往来”,最后一次,他已是86岁高龄。

经济参考创刊,邓小平大笔一挥“赞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会议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壮阔篇章的扉页,党的工作重点自此转移到了经济工作上。“经济”两字,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经济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渴求,从来没有这样旺盛过。

新闻工作者的敏感使得新华人坐不住了——如何利用新华社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经济信息,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新形势对媒体的全新要求?他们思考着。

这时,恰巧外贸部一位同志向新华社提出,外贸部有许多商业信息,可否与新华社合办一份信息刊物?当时的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同志指示副总编辑李琴牵头进行相关研究,虽然此事最后未能办成,但受此启发,新华社“办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的设想却由此成型。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的李峰同志建议,报纸采用“经济参考”作为报名,第一可以有些“神秘”色彩,第二说话可以放开一些,新华社党组采纳了他的意见。

1981年3月14日,新华社社长曾涛、副社长穆青同志把新华社关于创办经济参考报的报告和试刊第一期呈送邓小平同志,并将试刊送有关方面征求意见。3月21日,小平同志批回了遒劲的两个大字——“赞成”。陈云同志于次日亲笔致函曾涛、穆青同志说:“我认为这种刊物对经济工作的干部很有用处。”

在众多中央领导的支持下,新生的经济参考,既没有做广告,也没有搞促销,邮局报来的发行数量竟然达到了13万余份!报社的同志奔走相告:“这下可以不赔本了!”

小平同志亲笔为经参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回想上世纪80年代初的信息匮乏,令人恍若隔世。当时,主流媒体更多地着眼于宣传、教育,远未进入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一方面,中央众多部委的几十家情报所,每年收集的各类国内外信息数以万计,绝大部分尘封库中,随时光流逝而贬值,另一方面,许多经济工作者却为信息难求而苦恼。

诞生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经济参考报,甫一问世便以传递信息、服务经济建设为己任。尽管没有华丽的包装,更没有哗众取宠的内容,但她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满足了无数人的渴求,也为她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短短三年间,新生的经济参考报迅速打开了局面,开始在报界崭露头角,成为一张引人注目的综合性经济报纸,并在全国性新闻奖的评选中屡获殊荣。

1984年,鉴于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报社开始酝酿将报纸由四开四版扩至四开八版,编委会提出了想请小平同志为报纸题词的设想。当年6月25日,时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的李琴同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汇报了经济参考的工作情况和开办经济信息专线的构想,恳请他题词给予指导和鼓励。没想到,小平同志欣然应允,为报纸书写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

很快,《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这一题词,此后全国许多报刊都相继刊登了这一题词。这一题词不仅成为经济参考报所遵循的办报宗旨,也成为全国信息业的指导方针。

今天,“信息”这个词汇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连信息是生产力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谁知道,当年它还有点舶来品的味道呢。就在小平同志为报社题词的一个月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决议要求“相应改革计划方法,充分重视经济信息和预测,提高计划的科学性。”经济信息由此提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经济参考也凭借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参考”,同时引领传媒掀起了一场信息传播的革命。

小平同志主动惠赠照片,他专注地阅读经济参考报

在小平题词的指导和推动下,经济参考报的扩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发行量也一再突破。扩版当年的1985年,尽管价格上涨,报纸发行数量仍增势迅猛,由上年的57万份猛增到78万份,涨幅居全国报纸第一位。加上经济信息专线,这一年经济参考报盈利1000多万元,人均创利11万余元,为上年的12倍。

正在经参人全力苦干的时候,1986年6月的一天,报社突然接到有关领导机关的电话说,小平同志拍了一张阅读经济参考报的照片,嘱咐送给你们。获此珍贵照片,编辑部的同志纷纷围拢上来,目不转睛地端详这张彩色照片,大家都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照片上,小平同志靠在沙发上,戴着老花镜,神情专注地阅读经济参考报,套红的报头和头版头条都清晰可见。

小平同志如此关注这份报纸,其实是关注我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新形势,也是对报社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一份无言的肯定,更是对经济参考报未来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激励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时,距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仅仅一年半。

经济参考报现用刊头是小平同志在86岁那年亲笔题写的

1990年,经济参考报进入事业蓬勃发展的第九个年头,报社决定在1991年更新报头,调整版面,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创刊10周年。

经济参考报自创办以来,一直受到小平同志的深切关怀,此次更换报头,报社同志热切期盼能得到小平同志的亲笔题名。但是,这年小平同志已经86岁高龄,虽说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然关注着国内外的大事,关心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在这个时候为题写报名这样的“小事”麻烦他老人家,合适吗?几经斟酌,报社总编辑李琴还是鼓足勇气,再次提笔给小平同志写了封信。信中,李琴忐忑不安地请求:“现在又有一件事麻烦您,为了进一步贯彻您的指示,经济参考报将于今年10月革新印刷工艺,调整版面内容,扩大信息量,以新的面貌迎接明年创刊10周年。为此,恳请您百忙之中为报纸题写报名:经济参考报。如蒙应允,对报社和新华社全体同志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出乎意料,小平同志又一次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他挥毫题写了“经济参考报”报头,五个大字笔力遒劲、饱含情感。新华社刊发通稿予以报道,《人民日报》等众多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条消息。

1991年1月1日,经济参考报改用电子排版、胶版印刷,同时启用了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新报头。 (陆敏)

(摘自《经济参考报》)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