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最重要(3)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话题时,华莱士请小平谈谈“你和你的家人在‘文革’中的遭遇”。
对此,小平淡淡地说:“对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是好事。”
华莱士忙问:“那是不是说,当时让你扫地、做饭、劈柴等等也是好事?”
邓小平笑着说:“我的意思是使不好的事情变成好的事情。毛主席经常讲坏事可以转化成好事。它可以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国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当时,是在中南海室外进行的采访,我清楚地听到小平的回答。他把自己的痛苦与伤口埋在心底,想到的是如何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是邓小平。
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与宽容大度、坦荡豁达是邓小平性格中两个明显的特点。他平日话不多,但在关键时刻从来是直言不讳,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于正确的意见,他不仅要一吐为快,而且要坚持到底,绝不妥协。
邓小平曾在1977年9月14日会见日本朋友时谈到自己被打倒的经历。他说:人们都说我是“两落两起”,实际上我是“三落三起”。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担负着重要的工作,在党中央当秘书,还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那时候,红军的队伍很少。在江西根据地,王明路线夺了对红军、对苏区的领导权,还反对什么邓毛谢古路线。我算一个头头,叫“毛派头头”。
据史料记载,小平说的第一次被打倒是在1933年初的中共临时党中央所在地瑞金。当时,从苏联学习回国的王明、博古、张闻天以及从苏联来的李德等人,控制着党中央的权力。他们把“左”倾错误思想带到瑞金,否定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随后出现了“罗明事件”。
所谓“罗明事件”,是指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认为闽西根据地边缘地区条件艰苦,党的政策在艰苦地区与巩固地区应当有所区别。王明、博古把这说成是“机会主义、取消主义和逃跑退却路线”,开展了反“罗明路线”的斗争。
同时,临时中央还认为,坚持毛泽东主张的邓小平、毛泽东、谢唯俊、古柏“是罗明路线的创造者”,开展了反“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罗明和邓、毛、谢、古先后被革除职务或派往偏远地区。
1933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把邓小平作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加以批判斗争并关押劳动三个月。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全盘否定。
这是邓小平被我党“左”倾路线的党中央第一次打倒。面对错误路线,尽管年青的邓小平处于弱势,但他并不示弱,勇于坚持真理。对于施加于他的饥饿、体罚、诽谤不屑一顾,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同志。他大声怒斥再次让他作检查交代问题的人:我没有什么可交代的了,该说的都说过了!
“文革”中,在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会议上,面对江青的无理取闹和多次挑衅,小平同志尖锐地驳斥了不可一世的“第一夫人”。这在当时,谁都不能不佩服邓小平的“大胆妄为”。那一句句铿锵有力、不容置疑的话语,让全场人暗暗称奇、个个称快。人民再一次认识了邓小平。
人民不会忘记,“文革”结束以后,对于如何评价这场运动,人们既迷茫,又忐忑。正是邓小平带领全党勇敢地提出:全面地否定“文化大革命”,并带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扬起振兴中华的旗帜,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邓小平的真实写照。
一个既爱憎分明、坚忍不拔,又宽容坦荡、慈祥厚爱的人,有着坚定信仰和追求,又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邓小平能够成功经历政治生涯中的三下三上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能在被打倒后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没有什么秘诀,因为我是个共产主义者,也是个乐观主义者。
(四)桥牌之缘
小平自己曾说过:“唯独打桥牌的时候,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这就足以说明小平热爱打桥牌的程度和原因。
人们都知道,小平同志酷爱打桥牌,又是著名的桥牌高手。外国人称他是“高级桥牌迷”,而且,他还被世界桥牌协会誉为“对世界桥牌贡献最大的人”,并被授予“世界桥牌荣誉大师”的称号。
桥牌是一项高雅的智力运动,之所以在世界踞一席之地而久盛不衰,就在于它的竞争性、智力性、高雅性。这项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聪明才智,还能给人以诸多正能量。“文革”以后,中国桥协和北京市桥协经常举办各类桥牌比赛,人民大会堂或钓鱼台国宾馆是常办比赛的地点。
近些年,一些曾经在人民大会堂打桥牌的人诙谐地说:桥牌的特性具有正能量,打桥牌的人极少有搞腐败的。
当然,这不过是人们管中窥豹的片面之见,但还真有人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数了数,这个说法至少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是属实的。
小平同志什么时候学会打桥牌的,我并不清楚。自从来到小平身边工作,我就知道首长会打桥牌。其实小平的爱好比较多,除了桥牌外,还有台球、游泳,这些项目他都是强手。对足球他也很喜欢,一有比赛就一定要看。
上世纪50年代,小平同志晚饭后要在家里打一会台球。那时候他工作很忙,打台球的时间不是很多,但他一有空就打。打台球两个人就可以,有时候他一个人也能打,而桥牌须四个人打,那个时期会打桥牌的人也不多,很难凑齐。所以,那个时期小平更多的是打台球。
1959年,有一次在打台球时摔倒,腿部骨折,住院休息了一段时间。当时正值庐山会议,他没能参加。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小平同志基本不打台球了。
高级桥牌手
谁说伟人无闲情?邓小平就被人们称为“高级桥牌手”。就是说,他不但酷爱打桥牌,而且还是高手。小平自己还曾说过:“唯独打桥牌的时候,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这就足以说明小平热爱打桥牌的程度和原因了。
邓小平打桥牌的兴趣很浓。如果是到人民大会堂开会或者接见外宾,小平一般是卡着时间,绝不迟到,也不早到。但是,如果是去打桥牌,他总想提前出发。从地安门的家中到大会堂、钓鱼台、文津街这几个地方的路程要用多少时间,小平心里都很清楚。常常是时间还早,他就让我“叫车去吧,早点去”。约来打牌的人都知道小平会早到,所以一般情况谁都不会迟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