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最重要(2)
小平同志宽容豁达。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那场“文化大革命”运动,浩浩十年,邓小平饱受其苦,身受其害。但是,对于这起新中国最大的冤案,他用一颗宽容的心拂去苦痛。他公平地认为:毛泽东同志虽然在“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但是终其一生,功劳是主要的。
大音稀声扫阴霾。邓小平公正地向全党全国人民宣称:“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他还谆谆告诫我们:“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这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博大胸怀,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伟人风范。
若说邓小平心中没有委屈和苦痛是不真实的,但是他没有忌恨,没有沉沦。“文革”以后,为了广大干部群众能够正确地对待毛泽东同志,他一方面循循善诱,另一方面带头承担起“文革”之前我党在“反右”和“大跃进”中“左”倾错误的诸多责任。他说:搞“反右”和“大跃进”,我们常委都没有反对,我也有责任。能讲出这些话,需何等的肚量。
时过境迁,每每谈起“文革”时期的事,小平从不多说,更不纠结以往,总是淡淡地一笑了之。
邓小平处世心态,一方面是先天性格所致,更重要的方面是后天的修养使然。邓小平有一个应对国际局势的“28个字”的方略。这个治国安民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应对人生不测的行为准则。尤其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在小平的生命历程中尤其重要。
当我回想邓小平三下三上的政治生涯与整个人生时,深深感到,当年邓小平于退休之前,对江泽民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讲的“冷静思考,站稳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拙守,绝不当头,有所作为”这28个字,可以看做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写照。
当年,毛主席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尽管邓小平被定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派”,曾两度被打倒,之所以四年以后毛主席让他从江西回到北京重新出来工作,与邓小平善于拙守、稳住脚跟有很大关系。
在江西的蹉跎岁月中,小平“韬光养晦”,利用闲暇学习和思索,为将来的“有所作用”做着思想准备。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将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没有为了保全自己而不理不睬,他既针锋相对,又机智策略,经过冷静思考,采取了沉着应付的对策。
邓小平之所以针锋相对,是因为他知道,“如果按照‘两个凡是’的逻辑,就说不通为自己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是合乎情理的问题”。所以,尽管为他平反在即,他仍旧坦然亮出自己的观点,绝不回避这个原则性政治问题。他之所以要冷静地思考和沉着应对这个原则问题,是因为华国锋是毛主席选择的接班人。这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感情还没有从“个人崇拜”的囿围中完全走出来。硬来是不行的。况且,毛主席选择华国锋接班,也是对“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有力打击。鉴于这种种原因,邓小平对于华国锋“两个凡是”的错误一是必须反对,二是要“沉着应付”。
1978年,邓小平以74岁高龄挑起整治“文革”后的烂摊子的重任,并以极大的勇气受任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如果他担当党和国家的最高职务,于理于情都说得通。但是,一向以为人民做点事情为重的邓小平,青年时期就可以为了坚持真理不惧怕罢官,从而第一次被打倒,更何况到了晚年,重任已担在肩上,官位于他无足挂齿。让年轻的同志上去,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无须赘述。
当邓小平已经退休,于85岁耄耋之年,再次毅然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这只大船,来到风口浪尖上把握航向的时候,有谁还会去想老人家是否考虑过职位和权力?
1992年视察南方,他贡献了自己晚年时期的全部心血,把“该说的全说了”。他想要的是中国尽快繁荣富强、人民尽快过上好日子,而非自己的职位。这种高风亮节不是世人轻易就可以做到的。难怪当邓小平逝世之后,不少外电评述说:不过是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老人去世,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引起如此震动,可见邓小平个人魅力的强大。
1984年10月10日,前联邦德国总理科尔问邓小平“长寿秘诀”,小平的回答简单诙谐:“我一向乐观,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邓小平的乐观显现着他的性格、凝聚着他的经历。或者说,同是乐观派,其外在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新中国第二任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就是有名的乐观之人,因此也是长寿之人。他的乐观却是另一个样子,与邓小平不同。
吕正操与邓小平同年出生,2009年过世,享年106岁。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吕老是有名的乐观达人。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常常像个老小孩。他喜爱打桥牌,最爱做的运动是打网球,而且打得很不错。吕老曾经说,他这辈子就干了三件事:打鬼子,修铁路,打网球。
“文革”以后,吕老解放出来,但是当时还没有配车,已经70多岁的吕老就经常背着网球拍子乘公交车去体育馆打网球。那时候,邓小平也经常约吕正操打桥牌。吕老、胡耀邦、万里、荣高棠等人都是关系十分融洽的好朋友,大家还经常开开玩笑。
我记得,1981年的一天,时任体委主任的荣高棠在大会堂西大厅召开体育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提高我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水平。邓小平和万里、吕正操等人都参加了。会议快结束时,荣高棠总结说:比如说网球,运动员都要向我们的革命老前辈吕老学习。他的网球打得好,连我们一些年轻人都打不过他,尤其是他的那种精神感人呀!
荣高棠说到这里,就开始笑谈了:吕老70多岁的人了,还自己背着球拍挤公交车去打球;更可喜的是他的取胜精神,不赢绝不走。
说到这里,荣高棠还逗趣地问吕老:是吧,吕老?
这句话把在座的人都逗笑了。因为大家都了解这个“老小孩”的特点。
在一旁的邓小平没听清楚,荣高棠就又向小平重复了一遍,小平一听也哈哈笑了起来。
有一年在北戴河,吕老对我说:“你告诉老爷子(指邓小平),打网球我打不过万里,打桥牌我比他打得好。”这就是吕正操的乐观。
我把这话告诉了小平,小平说:“是啊,我知道打得都不错。好吧,约他们打一次桥牌。”
尽管吕正操的乐观与邓小平不同,说到底,都是乐观自信、心胸坦荡,所以他们都是长寿之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工作重点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段时间,小平同志从不考虑个人恩怨,他就像在“文革”中什么迫害也没有受过一样,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中心。虽然跟小平同志几十年了,许多事情仍然让我肃然起敬。
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以后,揭批运动就开始了,到1978年10月,已经进行了两年。10月3日下午,小平同志和胡乔木、邓力群、于光远等人谈话,主要是商议“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稿的修改问题。在谈到民主、法制等一些具体工作上的问题时,小平谈到了有关揭批“四人帮”的事情。
小平说:“揭批‘四人帮’运动总得有个底,总不能还搞三年五年吧!要区别一下哪些单位可以结束,有百分之十就算百分之十,这个百分之十结束了,就转入正常工作。否则你搞到什么时候?我们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但是,总不能说什么都是‘四人帮’搞的。有些事情还要自己负责。”
对祸国殃民“四人帮”的憎恨,小平同志内心不比别人差。他在“文革”中的遭遇,都是“四人帮”一手造成的。然而,小平没有以个人恩怨来考虑问题。他的那一句“总不能说什么问题都是‘四人帮’搞的”,是坦诚豁达而又实事求是的话。“文革”运动对国家所造成的损失,除了“四人帮”的祸害,原因是多方面的。搞揭批运动,目的是尽快地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把我国的工作重心尽快地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不能总是囿于过去的悲痛中停滞不前,更不能不负责任、不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问题推得一干二净。(张宝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