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必须有(2)
小平的体质是锻炼出来的。每天,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地,他早晚都要散步。说是散步,其实是快走,还要数20多圈才能歇一下。
我曾经为首长拍了一张在家里的庭院中散步的照片。那是在一年春天的时候,小平披着一件咖啡色大衣,快步疾走。大衣前襟下面的两个衣角,被快步走动带起来的风掀起来。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小平同志迈着自信的步伐,精力充沛。这张照片,刊登在我主编的画册里。许多朋友很喜欢小平快步行走的风采。
外出时,只要有山的地方,他就要攀登,而且总是坚持到底,从不半途而废。他把平时的这
些活动当作对自己体能的测试,又看作是对意志力的锤炼。
在江西的时候,他在自己的住地开垦了一个小菜园,一方面为了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也为了锻炼身体。每天,尽管门外有人站岗监督,他仍然可以做到悠然自得地在这个小院子里一镐一镐地锄地,一桶一桶地浇水,早晚还要一圈圈地散步、锻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无法改变小平的生活规律,无法让他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晚年,小平很注重利用一些细节和小事加强锻炼。比如,打麻将坚持不用电动牌桌。那时候,电动麻将桌早已经有了,有人建议我给首长买一个,省得那么费劲洗牌。
我告诉他们:“首长说了,就是要通过洗牌来活动手指。”
小平洗牌的速度别人都比不了,什么时候都是他第一个码够自己那一份牌。小平的码牌方法是六对牌为一摞,码上三摞以后再推出去一对牌,然后一拼凑,就凑够了十七对。
心态最重要
小平同志长寿得益于体育锻炼,但是在诸多因素中,好的心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平和的处世心态,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显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曾经感慨:邓小平的处世哲学和涵养世上极少有人能做到。愈到老年,我愈觉得邓小平
是一位奇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小平的肚里何止能撑一只船?
邓小平面对艰难困苦既能沉默忍耐、乐观坦荡,又能无所畏惧、韬光养晦;对待不同意见既坚持原则、百折不挠,又能做到开朗豁达、不计恩怨。想想古今中外,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可以做到像小平那样能屈能伸、宠辱不惊的!即使是伟人,这样的伟人世上也少有。但我亲眼看到,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人。
跟随了首长一辈子,用几句通俗的话说,他这个人对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提得起,放得下,看得透,想得开,算得准,摆得平”。
说到底,大凡伟人与常人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对苦难的态度。邓小平在三下三上的不凡经历中安然度过,其伟人的气概非同一般。
三下三上的政治磨难,对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可忘却的残酷。而他之所以在三下之后可以三上,正是缘于伟人的崇高心态。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问邓小平:“您一生中最痛苦的是什么?”
邓小平回答说:一生当中最痛苦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是“文革”时期。在那个非常时期,多少人宁肯选择死亡也不想再活下去;多少人在折磨中痛苦地挣扎从人变成了鬼;又有多少人面对诱惑抛弃了亲人;还有多少人苟且偷生叛逆了真理。而邓小平则像一棵青松,从容挺立,岿然不动。他始终坚信:一切龌龊
的东西终究不会长久,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就在前头。
他曾头顶着“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任凭“四人帮”信口雌黄、栽赃陷害而岿然不动。无论是在北京软禁期间,还是被流放到江西县城;无论是儿女们被隔离审查,还是杳无音讯;无论是儿子严重伤残,还是手中拮据无医无药,邓小平都挺直了腰板,心存着希望,用乐观和坦荡的心胸,等待着光明到来的那一天。
“文革”十年间,小平的家仅仅在北京就搬了数次。每到一处,无论物质条件多么简陋,他都能随遇而安,直面人生。他亲自烧火做饭,洗衣服,搞卫生,照顾亲人。
被驱逐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的三年,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三个人中,他是唯一的男人。他以平民的心态勇于担当,他把一切痛苦和艰难埋在心底、扛在肩头。他承担了家中全部的体力活儿:劈柴、提水、掘土、担肥,就是做饭,小平也要负责擀面条,他的继母下面烧火,卓琳打下手。他不让两个女人有任何的身心负担。
小平同志的妹妹邓先群说过:在江西时,小平和卓琳的工资全部被扣压,只给他们两人生活费,每人20元。这点钱除了在江西他们三个人生活外,还要负担邓榕、邓质方两人下乡时的生活费,而且远在北京卧病在床的邓朴方的生活保障也要用此照顾到。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倒下。他什么都不说,烟、酒、茶降了级也照样要享用,粗茶淡饭照样吃得香,每天散步锻炼一切如
常,雷打不动。生活中的一切井然有序。
那时,小平和卓琳饶有兴致地在院子里收拾出一块小菜园,种上了白菜、胡豆、辣椒、丝瓜、苦瓜等蔬菜。小平同志每天有空就在菜地里劳作,挖土、施肥、浇水、除草。他们还在墙根垒了个鸡窝,养了一群小鸡。这些农家活儿,不但锻炼了身体,减轻了经济压力,还能自得其乐。
到了晚上,他就开始读马列原著以及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书籍。正是利用这个时期,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地研究中国发展现状,为1974年复出后的整顿和1977年复出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领袖也会有生活的担当。邓小平在江西住的是一座二层小楼,但是楼上的自来水一直上不去。家中三个人,继母年龄大,卓琳同志身体又不太好,自然是邓小平每天往楼上提水。当年儿子邓朴方来到这里,小平就是每天提着热水上去,亲自给儿子擦洗身体。
小平同志离世后,我来到他居住过的地方。一进院子,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
小平同志有一张在江西住地的照片。照片上,他头戴一顶卓琳同志亲手为他做的紧贴头皮的瓜皮帽子,上身穿一件陈旧得发白的棉袄,怀中抱着外孙女,那是邓楠的女儿。老人面容慈祥恬静,十分惬意,看上去就像是我们邻家的一位大伯。唯一不变的,是那双深邃的眼神,那是属于一名共产党员永远不变的眼神。这就是邓小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