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很随意(2)
小平同志还特别喜欢吃粗粮,每周都要吃至少两次粗粮,包括玉米面、小米等。做法有贴饼子、蒸窝头、熬粥。这个生活习惯始终保持着。
小平同志吃饭很快。如果是他自己吃,15分钟就吃完了。有时,后面的菜或者汤要是上得晚点,他就起身走了。即便在大会堂吃饭,他也常嘱咐我说:吃饭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有一次,小平同志宴请外宾很快就结束了,我告诉他:“这次用餐结束得快,吃饭只用了50分钟。”
小平说:“好,以后就这样。”
小平同志没有吃夜宵的习惯。经常地,在大会堂开会要很晚才能回家,但是无论多么晚,小平同志从不吃夜宵。工作一结束就直接回家休息了。正如营养专家所讲:晚上过了七、八点钟他不再吃东西。
小平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态好,对任何事都能够提得起放得下。所以,无论何时,他都能理性地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妥善处理身边的事情,要紧的是保证自己有个好身体作本钱。
一生中,无论身上压着多重的担子,无论命运多么跌宕起伏,他都能状态如常,泰然处之,不但要保证一日三餐,茶水照喝,烟酒必有,还要抽空安排时间锻炼身体,极少打乱生活规律。
锻炼必须有
对20世纪末的中国人来说,能够活到90岁就是长寿之人了。邓小平1997年离世时是93岁。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人们都会赞叹不已。因为邓小平一生命运多舛、跌宕坎坷不说,就连日常工作都是始终处在忙碌之中。从解放初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到“文革”以后的国务院副总理、军委主席,他承担的都是国事最多的职务。改革开放中,仅就一个“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就足以让他殚精竭虑了。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邓小平是不会长寿的。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自己心里很明白。所以,几十年来,他始终重视劳逸结合,注重日常的体育锻炼。
小平曾说过,我一生最忙的时候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初期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共和国的大事小事桩桩都要顾及到。小平的工作使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他也要利用间隙或散步,或打台球、打桥牌,夏天游泳。
小平那种每天都要有规律地积极锻炼、善待生命的精神,太难能可贵了。
他很善于安排自己的作息。每天必做的活动就是散步。每天早饭、晚饭后,小平要在住地的院子里围着墙边走上二十圈。他走得很快,一般走七八圈就放慢速度歇一歇,然后再接着走。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如果遇到天气不好,他就在窗外的走廊里走,总是要补上这一课。
晚年,他还自己编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邓氏操”,每天都要做,每节都做得十分认真。“文革”以后,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尽管工作仍旧忙不可支,正如前面所讲,甚至一天中的早中晚都有工作安排,但他同样是每天雷打不动地要锻炼。白天散步,晚上有时间还要打打牌。
小平同志酷爱游泳,尤其喜欢在大海里游泳,每年夏天都要到北戴河待上一个月左右,坚持每天在大海里游泳,每次游一个多小时。有时,遇到有风有雨气候不好的时候,他偏偏想到海里游泳,他说“这种天气游泳有意思,锻炼人。”
一般水温低于22摄氏度,工作人员就劝他不要下海,他却总是想办法说服大家。有的时候,他还像个孩子似地央求:我就游一会儿可以吧?弄得大家左右为难。特别是到了晚年,小平同志已经80多岁了,仍然乐此不疲。工作人员有时担心首长的身体不适应,就对他说:“今天的温度只有20度,不能下海了。”他就抬头看看天,然后说:“不可能。”逗得护士们都笑了,只好随着他去游泳。
对小平下海游泳的时间,工作人员也是有控制的。一般游上一个多小时,岸上就有小红旗晃动,这就是说时间到了。有时候,我一看到岸上小红旗晃了,就对首长说:“时间到了,小红旗都晃了。”
小平看也不看,就说:“晃早了。”
小平同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尽可能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身体好的时候是这样,到了晚年,特别是身体欠佳的时候仍然是这样。他坚持
只要自己可以做的,尽量不让别人代劳。每次游泳,或者每次洗浴,他都让工作人员把衣服放好以后就不用管了。有时工作人员看他年龄大了,穿衣服、穿袜子挺费劲的,就上前帮他,他坚决不让,只要自己还能动,即使费点劲、慢一点,也要自己慢慢地穿。
其实,这些细微的小事,不仅体现了小平对生命和体能的积极态度,还渗透着对工作人员的爱护与尊重。
持之以恒必有其果。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只因坚持不懈,就成了邓小平身体好的基本条件。
小平同志说过:“我能打牌,说明我的脑子还不糊涂;能游泳,说明我的身体还行。”他把这些饶有趣味的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也作为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除此之外,凡是能够锻炼体能的机会,小平同志都不放过。几十年来,凡是到了有水的地方,他都要游泳;到了有山的地方,他都要爬山。祖国的几大名山,他都是步行爬上去的,从不使用别人为他准备好的滑竿。
1979年7月,小平到了黄山。当得知小平同志要爬山,万里等同志专门为他准备了滑竿。他却对万里说:“我下了决心,要步行上去。”
于是,邓小平开始登黄山。每隔半小时左右,我就找个合适的地方让首长停下来歇歇。休息时,小平还要给随行人员讲一些登山的知识。他告诉大家:登山中间休息的时候,一定要面朝山下的方向坐,对恢复体力有好处;如果面山而坐,从山上过来的气流会直接吹到人的脸上、身上,对身体不利。他告诉大家,这是自己长征时积累下的经验。
说到长征,小平还说:“长征的时候,很多人半途而废,也有些人身体垮了,我却能够坚持下来。”
据历史记载,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出发,开始时红军战士有约10万人之多,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6000来人。大部分战士是由于体力不支或者疾病而死。邓小平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他的长征经历让他受益终身。所以,他常用长征精神鼓励大家。快登到目的地的时候,跟随小平一起登山的人有的已经很累了,小平对大家说:“登山要有毅力,气可鼓不可泄,我们一定要登上去,我们一定能够登上去!”
当小平从黄山的始信峰回到观瀑楼,与在这里等候的万里等同志会合时,小平高兴地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
1986年,小平同志82岁,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曾说过:“我已经十年没得感冒了,夏天还能到海里游泳。我身体这么好,是因为在战争年代洗冷水澡。冬天北方很冷,我洗澡就是一桶冷水。”
小平同志的身体一向硬朗,和一般人比起来,他不怕冷,能抗寒。有时候外出,或者在室外散步,遇到天凉时我们工作人员总想让他穿上外套,但他一般都不感觉到凉,拒绝加衣服。
1978年冬季的一天,小平同志到首都机场迎接客人。客人到来之前,他在首都机场的候机室外面散步,外面风很大。当时,随行的新华社记者陈环对我说:“你怎么不给首长穿件外衣呢?”
我回答说:“我送过去,他不穿,说不冷。”
“那我去试试。”陈环很自信地把衣服拿在手中,走到小平跟前,让首长穿上。
小平同志用手一拦,说:“不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