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从“小平小道”到改革开放大道

2017年01月24日10:30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一条小路,只有区区3华里长,至今在地图上还找不到标注,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

1969年10月至1972年11月,受到错误批判的邓小平同志被疏散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他每天与夫人一起往返于这条小路上,风雨无阻,从事着一名普通工人的劳动,体味着一个平民百姓的生活。

从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一名受监督劳动的工人,地位的反差、环境的危难,使小平同志真切地了解了社会基层和普通群众的状况,更让他陷入了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在这条原本不是路、工友们为了让他不绕远路而悄悄修整出来的田边小路上,小平徘徊了三年、思考了三年。

当小平重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心的时候,他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当年无人问津的小路,如今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小平小道”。

小平同志留下的片言只语、点滴故事,被人们与改革开放的雄韬伟略、丰功伟绩紧紧相连、口口相传。

一块豆腐的故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一天,与邓小平同车间的一名工人,让小孩去买豆腐。小孩兴冲冲地把豆腐买来了,却不小心把豆腐掉在了地上。

在那个年代,一块豆腐也算得上一个家庭难得的美食了。看到豆腐被摔得稀烂,这名工人心痛不已,把小孩狠狠地打骂了一顿。

小平把这一切默默地看在眼里,内心极不平静。下班回到家,他感慨道:新中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江西与工人朝夕相处三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坚定了认识。

后来,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我在1974年、1975年重新回到中央工作时就批驳了这种观点。……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1977年邓小平复出,着手推动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沉寂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改革开放拉启了大幕;

1979年,整个国民经济开始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改革触角不断向城市延伸;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此后,沿海14个港口城市、海南岛、长珠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陆续开放开发。

到1993年,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对外开放城市遍布全国所有省区,中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次第打开,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如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因为孩子摔烂一块豆腐而大动肝火的情景,已经不会重演。

一台收音机的故事:“发展才是硬道理”

1971年6月,因受迫害致残的邓朴方获准到邓小平身边接受护理。时任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车间主任的陶端缙回忆说,有一天,小平问我家里有没有坏了的收音机,可以让瘫痪在床的邓朴方帮助修理一下。我说,我一个月四五十块钱的收入,要供养四个小孩,有的在上学,家里还有老人,哪有闲钱买收音机啊!

听了陶端缙的回答,邓小平怔了一下,然后慢慢地说,我知道,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工人结了婚、成了家,日子是蛮难的。但这种情况不是靠哪个人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只有靠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情况才能得到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1966年至1975年,一台收音机的价格在30至100元之间。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收音机是一件贵重物品。

“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认定了的真理!他后来在赣南考察时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回到中央工作后,邓小平立即采取整顿措施,恢复生产秩序。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坚定地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折。

思想禁锢被打破了,中国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响彻全球。

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毕生探求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正在被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求解。

一场演出的故事:“没钱能干什么”

1972年11月到1973年2月,在中央的准许下,邓小平先后到江西南部的吉安、赣州等地调研。

11月14日,邓小平在井冈山结束了一天的参观考察后,晚上观看当地放映的革命样板戏影片《红灯记》。看到扮演李玉和的演员出场时,

邓小平对当地陪同人员说:“这个浩亮姓钱,文革时‘钱’不要了,就叫浩亮。”他又说:“没钱能干什么,国家穷、人穷,不就是没有钱嘛!”

1975年,邓小平在对各行业进行整顿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如下发关于发展养猪业的文件,强调不能把正当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群众收入,而且使处于崩溃边缘的经济开始复苏。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共同富裕。

为了改变“国家穷、人穷”的面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建设三峡、承办奥运、飞船问天,成功应对一次次经济危机、一次次重大灾害。倘若是“没钱”,我们“能干什么”?

一次对话的故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刚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不久,车间里新来了一位大学生。小平同志对这位大学生非常关心,经常了解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一次,邓小平与他谈心。这位大学生感叹道:“这年头知识没多大用处。”

“文革”期间,原本生机勃勃的中国教育界和科技界,被摧残得百孔千疮。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被当成“臭老九”,“读书无用论”四处弥漫。

听了大学生的感叹,小平语重心长地鼓励他说:“知识是一定有用的,迟早能派上用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小平复出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告奋勇抓教育,抓科技,恢复了高考制度。当年就有570万青年参加了高考,各大专院校从中录取了27万多名学生。

邓小平不断强调科技、教育、人才的重要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0年后,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2年视察南方时,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上升为当今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正如邓小平所断言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余孝忠 陈春园)

(摘自《经济参考报》)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