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纪念邓小平逝世二十周年

“看准了就下决心搞,不要动摇!”

——小平同志与三峡工程

2017年01月23日10:17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80年7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湖北宜昌实地考察(资料图片)。肖诗立摄

  2013年8月26日,本报“追寻小平足迹”特派采访组来到了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景区内的坛子岭上,这里是鸟瞰三峡大坝的制高点。远处,一条长长的大坝将滚滚长江拦腰截断,它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而今的三峡工程正以气吞山河之势,将长江之水转化为建设共和国的强大能量。然而,当初却因上与不上、早上还是缓上的问题争论不休,工程难以上马。

  “是小平同志的积极推动,三峡工程才上马兴建的。”对三峡工程建设非常了解的《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高级记者范长敏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他说,1980年7月11日,是三峡建设史上绝对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从重庆乘坐“东方红”32号轮顺江而下,专程就三峡工程建与不建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

  “要不要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小平同志此行前,已在北京多次听到了各方面专家和有关负责人的论证和意见,支持方与反对方争议很大。小平同志认为,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做出决策要慎重,要对11亿中国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考察时,小平同志向陪同考察的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坝址选好没有,对生态环境有多大影响,等等。就在船上,陪同考察的还有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等,陈丕显、鲁大东、魏廷铮三人之间不时进行辩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而小平同志则一直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始终不表态,只是风趣地说:“四川‘反对派’,湖北‘坚决派’,你们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

  7月12日,小平同志一行抵达宜昌。范长敏告诉我们,那一天,身穿洁白短袖衬衣的小平同志冒着高温酷暑,兴致勃勃地视察了葛洲坝工程上游围堰淤堤,察看了正在兴建的三号船闸最底层,考察了安装中的巨型闸门,观看了葛洲坝工程电动模型,看望了挥汗施工的建设者。一路上,小平同志看得很具体。对工程建设质量,他尤为关注。

  也就在7月12日这一天,小平同志在武汉东湖宾馆,他不顾连日行程的疲劳,与中央主要负责人具体商谈了三峡工程建设问题。小平同志从三峡工程的防洪、航运、发电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认为:三峡工程对长江的航运影响并不大,对生态的影响也不大,但对防洪所起的作用却很大,发电效益很大。他最后说了一句:“轻率否定搞三峡不好!”

  范长敏说:“此次三峡之行,使这位善谋民族振兴大计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坚定了上三峡工程的决心。”

  当年8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三峡工程建设问题,并作出决定:“关于三峡建设问题,由国家科委、建委负责,继续组织水利、电力及其他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意见。”

  1982年,当国务院相关同志汇报准备兴建三峡工程时,邓小平非常高兴,他果断地说:“看准了就下决心搞,不要动摇!”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再次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潮。这一年的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此后,长江三峡工程正式上马了。

  “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实现了我国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的多个第一。”范长敏掰起了手指,如数家珍:“世界上发电量最大的电站,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防洪效益、航运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水库移民最多、工作也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

  由三峡工程,范长敏谈到了宜昌:“1985年,为了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建成,妥善安排库区移民,加快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国务院曾宣布筹建三峡省,省会拟设在宜昌,但最终没有正式设立。”

  “这并没有影响宜昌的发展。”范长敏说,宜昌因水而生,因电而兴,“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宜昌,最初仅是一个县级城市,两个大坝的建设让宜昌实现了两次飞跃:葛洲坝的建设,使宜昌从小城市跃升为中等城市;三峡大坝的建设,使宜昌从中等城市跃升为大城市。在湖北省的第十二五规划中,宜昌市已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副中心,并到‘十二五’末,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飞跃。”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