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各走一边(2)
正在休息中,从山川古道上走下来一位老大娘,发现了眼前的邓小平。他一下子跪在地上,双手合十激动地连声说:“这才是活佛呀!”
邓小平急忙让我把老大娘扶了起来,亲切地问道:“老人家高寿了?”
“我今年满76喽!”老大娘乐着回答。
邓小平一听,高兴地说:“哎呀,我们两个人还是‘同庚’哩!日子过得好吗?”
老大娘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好得很哪!”邓小平连连点头说:“那就好哇!……”
我不明白“同庚”是什么意思,就问首长。首长告诉我说:“就是同岁。”
当晚,邓小平下榻在红珠山宾馆二号楼。第二天早餐以后就下了山。
小平同志进入老年以后,地方领导从保障
老人家身体健康出发,认为封园封路为好。
1992年在深圳准备游览万国园时,深圳的领导同志知道邓小平有不允许封园的指示,但是考虑老人家年事已高,万一游园群众太多,都想热情地和小平同志握手,再加上人多拥挤,担心小平身体支持不住。小平知道后,仍然坚决不同意封园,要求按老规矩办。
那天,到处都是热情洋溢的游人,首长心情十分舒畅。他走着看着,牵着小孙子的小手不停地和游人打着招呼,老人家游玩得很高兴。
首长无论什么时候都愿意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无论是视察工作,还是举家游览,他都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所以,无论何时,只要到了公共场所或者公园,他从来不允许封园或把群众隔离开。
其实,小平不仅只是爱热闹,每次和人民群众接触,他都能了解到一些情况。所以,小平同志的这个习惯,其实也是他良好的工作作风。
三、一位伟大而平凡的老人
伟大出于平凡。
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伟人,因为他的伟大都蕴含在平凡之中。
如果在他身边,你丝毫不会有距离感,看不到他与平常百姓有什么不同。看上去,他是一位朴实、善良、慈祥、和蔼的老人。进一步接触他,你会觉得他还是一位正直、机敏、执著、风趣的老人。无论是美国总统卡特,还是日本首相福田,抑或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都对他的亲和力和由衷的风趣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因为如此,他被世界人民所爱戴、为各国政要所赞誉。无论政治立场如何,即使是他的对手,也会心悦诚服地称他为不可多得的“伟大领袖”。
(一)寻常百姓人家
邓楠看到父亲的生日这么简单,就对父亲说:“老爷子,这可是您自己虐待自己啊!”
小平笑呵呵地说:“这不多了两个菜吗?现在,我请你们吃菜!”一句话,逗得家人全都笑了。
邓小平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在中央身居要职。但是他和他的家庭始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老百姓的大家庭。
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同志,1916年4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她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机要秘书。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卓琳必然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随邓小平到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随小平同志回到北京,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
卓琳同志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卓琳同志曾回忆说:她原名浦琼英,有3个哥哥、4个姐姐,她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她的父亲浦在廷是当时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做火腿生意,民间称其为“火腿大王”;父亲的“宣威火腿”在1915年巴拿马世界食品博览会上曾获得金奖,孙中山曾为之提词曰“饮和食德”,因而名声大振。
同时,父亲浦在廷积极支持云南护国起义、讨袁战争,支持北伐战争,曾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是云南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童年和少年时代,浦琼英感受到世间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并为之愤愤不平。
上中学时,有一个音乐女教员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道理,她深受感染。
有一天,她看到这个女教员突然被捕,在押赴刑场时,戴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员高喊革命的口号。女教员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共产党人形象,深深铭刻在浦琼英心底。于是,她逐渐产生了追求自由解放,追求革命真理的愿望。
1932年,她考入北平女子一中。1936年,浦琼英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据记载,这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位考上北大的女学生。
不久,卓琳的两个姐姐浦代英、浦石英也先后来到北京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在浦代英的带领下,她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实现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愿望。
到达延安后,她们都参加了八路军。浦琼英于次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因工作需要而改名为卓琳。两个姐姐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与卓琳于1939年结婚,卓琳比小平同志小12岁,两人都属龙。结婚不久,他们夫妇便离开延安奔赴前线。他们的头三个孩子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的,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卓琳多次忍痛把孩子托付给老乡,只身一人,随部队行军、转移。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当时邓小平已经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他对妻子卓琳提出了“不要到外
面工作,不要常露面”的要求。因此,多少年来,卓琳同志一直默默地在邓小平身旁奉献着。
五十年代初期,邓小平的家庭人口比较多。除了自己的五个子女和小平同志继母外,小平同父异母的妹妹邓先群以及先群姐姐的两个孩子,还有卓琳的姐姐及姐姐的两个孩子一起生活。每到周末,老战友刘伯承同志的两个在北京读书的孩子也要到小平家来,家里面总是热热闹闹的,吃饭时至少两大桌。
邓小平与刘伯承曾是战争时期的老搭档。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邓小平是政委,这在我军历史上早已闻名遐迩。
解放初期,刘伯承同志的家在南京,孩子们在北京上学。对于曾经并肩战斗的老战友,对方的子女就如同自己的一样。
1986年10月,刘伯承辞世后,82岁高龄的邓小平写了一篇《悼伯承》的文章以示纪念。他说:“我认识伯承,是1931年在中央苏区。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忠厚、诚挚、和蔼的深刻印象。我们在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上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伯承善于与同志团结共事的高尚风格,在今天仍是我们领导干部的表率……”
邓小平的这篇悼文后来在《人民日报》发表,人们更加了解了“刘邓”两人深厚的革命友谊。这种患难与共的战斗友谊,让“刘邓”两家成为要好的朋友和世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