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节俭,两袖清风(3)
1977年,小平同志再次恢复工作。这时,房子已经建好。时任中办主任汪东兴对小平说:“小平同志,这所房子还是给你住吧。”
这年5月,我来到地安门内大街米粮库胡同新建的首长驻地,开始为首长收拾住所。
搬进来之前,有一天,我随着首长到新住所看了一次。一进房门,小平就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么大,是该批。”
虽然不知道首长这话的真实含义,但我猜想:准是有人给首长提出有关房子的意见了。不管是谁提,我心里明白,小平的住所当时并不过分。住房最大的也就20平方米,会议室兼客厅不到60平方米。这在当时,并不超标。
况且,我还知道,开始设计这房子时,面积还没有这么大。当小平同志被再次打倒后,中南海有关部门接手建设,才扩大了面积。
当初在设计这个住地时,香港霍英东先生出于对小平同志的敬爱之情,并知道小平同志喜欢游泳,还资助了100万元,准备在院子隔壁为小平同志修建一个游泳池。小平同志知道后,坚决反对。
小平严肃地对大家说:“我还能游几年?再说我是不喜欢在游泳池游泳的,这你们是知道的啊!我就喜欢在大海里游泳!”
大家都清楚,只要小平不同意,谁也不可能劝回来。于是改变了设计,那块地方为部队建了营房。
1977年7月1日,小平一家正式搬到此地。此后,邓小平一直住在这里,再也没有搬过家,直到离世。
小平住在这里的20年间,许多老百姓的住房条件都在逐步改善,而他始终住在与老百姓只有一墙之隔的普通院落,从没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
小平同志卧室、书房的家具,都是一二十年不变的老样式,虽然已经很陈旧,但小平坚决不让换新的。客厅的地毯已经用了多年,颜色都变了,他也不同意换新的。他说只要没坏,打扫干净就可以,换新的还要花好多钱。后来,搬到了新的房子,才换了一块新地毯。
有一次,我用塑料绳修理藤椅,这是小平和卓琳坐了多年的几对藤椅,扶手的地方已经修理了多次,有好几处还用胶条粘着。我就对首长说:“还是换两个新藤椅吧。”
小平说:“不用,修一下不是照样可以坐着很舒服吗?”
就这样,几个修了又修的藤椅,还是一直坐到小平同志搬进了新居才换成新的。
后来,我把它们当作永久的纪念保存起来。每年夏天,我都要拿出来擦一擦、摸一摸、坐一坐,再小心地收藏起来。
直到2013年夏天,我才恋恋不舍地把这4把藤椅和为小平晚年做的那张床送给了四川广安邓小平纪念馆。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无论是在外考察还是到景点游览,小平同志有个规矩,那就是:不要限制群众,不许戒严。不知是担心工作人员忘记还是担心自己忘记,反正每到一地,特别是公共场所,这个规矩小平同志必须要对我说的。
我知道,小平同志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同人民群众接触,而且他不允许因为自己的到来而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不方便。他总是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
1979年7月,小平同志准备步行登黄山,他对随行的万里同志说:“我下了决心,要步行上去。”
随后,小平又一次特别交代我:“第一,不要因为我来而妨碍群众游山。第二,这次是利用休假来黄山的,对外不宣传。”
说完,小平还不放心,让我派人看一下公园的大门口,是不是真的没有限制游客。
13日上午,在登鳌鱼峰的途中,几个大学生从山上已经下了山,听说邓小平上了山,于是,伴着“邓爷爷好”的一阵高兴的喊声跑上来。追上小平同志后,请小平在他们的本子上签字。其中一个女学生还拿出一块手绢请小平签字。
小平同志说:“不是签了五个了吗?”
这位女同学说:“还有一位男生在下面给我们看包呢!”
小平一听笑了,幽默地说:“你们欺负男同学呀!”
这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
这时,小平又问同学们:“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呀?”
大家回答:“是上海交大的。”
小平又问:“学的什么专业呀?”“新闻系”。同学们齐声回答。
小平一听,笑着说:“难怪消息这么灵通啊!”看着小平慈祥亲切的面容,大家再次高兴地笑起来。
签了字,同学们又要和小平同志照相,我为他们照了几张合影,他们这才恋恋不舍地下了山。
到了晚上,首长已经在宾馆休息。孙勇发现有一对青年男女坐在宾馆外面的木凳上,上前一问才知道,因为没有找到住处,又想在第二天看看邓小平,索性就准备在木凳上过夜了。担心他们不能休息,而且晚上很凉,于是孙勇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房间。第二天,他们两人看到了邓小平,还是不想离开,非要跟着小平一行人走。在孙勇的劝说下,他们才没有再跟着首长,高兴地下了山。
回到北京不久的一天,卓琳同志交给我一封信,是上海交大的那几个学生来的信,是索要照片的。
卓琳对我说:“你快给他们一人洗一张寄去吧。”
于是我把照片洗好给他们寄了去。
邓小平逝世以后,记者还曾找到这几个当年的学生采访。他们已经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后来给我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没想到,我们也进了学校的历史档案了。”其中一位在北京
工作的学生还亲自到住地看望过我。
小平同志愿意尽一切可能与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既是他对自己工作作风上的一个要求,也从中享受到来自群众的真实情感。
1980年7月5日,邓小平来到峨眉山游览区。从专列上一下来,邓小平就对迎接他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说:“这次上峨眉山,是参观休息,不要影响地方上的工作,不许封山,以免影响别的游客游览。大家都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互不干扰。”
那年,景区的路还都是土路。有时一下雨,路上就会坑坑洼洼的,汽车在路上颠簸得很厉害,而且时常抛锚熄火。
车子停下来,邓小平走下车,欣赏着路旁盛开的各种颜色的花。
这时,四川林学院在山上实习的师生意外地看见了邓小平。他们纷纷从密林中钻了出来,向邓小平边跑过来边喊着“邓爷爷好。”
邓小平亲切地问道:“山上生活是艰苦的,和城市里不大一样,还习惯吗?”
“能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我们更高兴。”几个年轻人一边笑着一边回答。
邓小平说:“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师生们欢快地答应着。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开到了景区公路的终点净水乡。要上万年寺就得在这里下车步行登山了。
邓小平走下车,将裤管挽得高高的,径直向“白水秋风”的万年寺健步攀登。
到达万年寺的路程有四公里,邓小平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大家一再劝他歇歇再走,但他语气坚定地说:“要登山不止嘛!”于是,又继续走了一会儿,才坐在路边休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