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跟随邓小平四十年 第二章见证(37)

张宝忠

2017年01月12日10:06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一生节俭,两袖清风(2)

“文革”之前,每次到基层调研,首长都要如实地交给地方饭钱和粮票。有时为了减轻地方上的压力,还要自带一些食物及用品,甚至连晚上休息,都不到地方宾馆,而是吃住在火车上。

我清楚地记得,1961年春天,邓小平去北京郊区顺义视察15天。其实那时就是搞“四清”,吃和住都是在自己的专列上。白天,在专列上吃过早饭后,就和同去的北京市市长彭真等人到基层调研,中午和晚上就回到专列上吃饭、休息。这样来回奔波当然很辛苦,条件更不如招待所,但是为地方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在火车上住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去大西北,小平同志在专列上连续住了28天。可想而知,将近一个月在列车上居住,会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无论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小平同志从来都不提任何要求,总是乐呵呵地,只谈工作,别无其他。

邓小平一辈子都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对吃饭、穿衣从不挑剔。如果说有要求的话,那就是粗茶淡饭,每顿饭顶多四菜一汤。从青年时期就长期南征北战,让他的口味变得吃什么都可以,而且顿顿饭他都吃得很香。

每次吃完饭,他的饭碗和盘子从不剩下饭菜。他经常说:“这粮食种得不容易呀!”

在家里,如果看到孩子们的饭碗吃得不干净,他总要说上一句:“哎,吃干净嘛!”

有时吃西餐,小平会用最后一块面包把盘子擦得很干净,孩子们也会很自觉地学他的样子。这是小平在法国留学时养成的习惯,即使是出国访问,小平用餐时也是如此。

作为国家领导人,到地方考察工作,他要求自己绝不在生活上搞特殊,这是必须的。

小平同志一向不讲究排场。每到一地,地方领导都想方设法给首长改善伙食,但是,他总是事先就叮嘱我:“告诉他们,饭菜要简单,我就爱吃当地的粗茶淡饭。品味当地的饭菜,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一到住地,我总要把这一点首先介绍给接待人员。

有一点让我特别佩服首长,无论多么简单的饭菜,只要问到小平吃得是否合口味,他总是说“很好”,而且总是回味无穷。

如果是小平同志一人外出,首长就让我陪他一起用餐。跟首长在一起吃饭很香。无论饭菜好坏,小平同志都吃得有滋有味。他那一口一口咀嚼和品味的劲头,即使别人本不想吃的东西,也被他带动得非要尝一口不可。

“文革”前,领导人无论在哪里吃饭喝茶都要付款。就连在中南海开会时,首长们每喝一杯茶都要交3角钱。所以,每每到外地考察时,小平总要嘱咐我按时去结账,不能亏了地方一分一毫。有时候卓琳同志也会提醒我:吃饭后一定要交钱交粮票,一两一分都不能少地交给地方,茶叶钱当然也都要算在内。

我记得,“文革”结束后,中央办公厅在清理账目时,还特地转给我一张小平同志在“文革”前的喝茶水欠款单,款额是两块多钱。

对于这些事情,现在的人们可能都不相信,或者不理解,认为领导人考察工作,喝口茶水总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但是,那个年代,一是国情国力不允许,二是解放初期,中央领导人大部分从战争时期过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已经蔚然成风,自觉执行各项制度已成习惯。而小平同志在这方面堪称楷模,有时外出还自带茶叶。

从建国开始直到“文革”前,邓小平在公共场合穿的外衣只有三套中山装:一套是黑色呢子的,一套是灰色派力斯的,一套是咖啡色一般材质的。另外还有一件花达呢的外套。这几套外衣,一直穿到“文革”后不能再穿为止。

长期以来,他的内衣都是有补丁的。衬裤的裤口和裤裆,衬衣的领口、袖口,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小平同志从来不认为这是不体面的事。直到晚年,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是小平仍然保持这个生活习惯。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平时生活也都很节约俭朴。

1963年,小平同志在杭州开会。一天,宾馆服务员拿着洗好的衣服送给我,并问:“这是你的衣服吗?”

我回答:“这是首长的衣服。”

服务员一听就惊讶地怔住了,说:“啊!我真不敢相信,我们党中央的总书记会穿这么多补丁的衣服。”她一边说着一边指着缝得密密麻麻的衬衣领子,又打开有几块补丁的衬裤,眼圈一下子红了。

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平同志还在穿有补丁的内衣。到了九十年代后,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穿戴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小平朴素的生活依然如故。后来他的女儿们给他买了夹克服等新衣服,不想让父亲再穿有补丁或者很旧的衣服了。

1997年2月19日,小平走了。之前他就嘱咐卓琳同志,走的时候不要买新衣服。那一天,他是穿着一身灰色的旧中山装和一双旧皮鞋离开我们的。

邓小平对自己的生活俭朴得近于苛刻,但是他却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疾苦,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亲笔题写“希望工程”四个字。

1992年4月15日,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的题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由此揭开了我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序幕。

与此同时,“希望工程”与英文“PROJECTHOPE”共同组成“希望工程”的注册商标。这也是我国首次将一项公益性活动名称注册为服务商标。

同年,小平同志先后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

当时,是由驻地王世斌等两名工作人员去办理这件事情的。他们来到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填写“捐款表”上的捐款人姓名时,办公室的同志要求他们填写真实的地址和姓名。但是遵照首长指示,他们只签上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后来,基金会的同志经过查看车牌号等多种办法,终于知道是邓小平同志的捐款。

基金会经过研究,决定把这两笔共5000元的捐款全部用于救助邓小平曾经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地区平果县凤梧乡仕仁村希望小学。

当百色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得知是邓小平爷爷为学校捐款的消息后,既高兴又感动。他们尽情地欢呼雀跃,在黑板上写下了“邓爷爷,我们非常想念您!”一行深情的大字。

卓琳同志不仅支持小平的做法,而且也主动为灾区捐款。1994年,她把补发的4000元工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15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就收到卓琳同志向灾区捐出的10万元善款。

那时,卓琳同志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但她丝毫没有考虑自己,时时惦念灾区的情况。一年多后,卓琳同志与世长辞。

当年,卓琳还经常鼓励家人和儿女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希望工程”。甚至在饭桌上,她一想到这件事就挨个问孩子们:“你捐了吗?”

在小平和卓琳同志的影响下,全家人都积极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纷纷捐款。

小平同志的妹妹邓先群,帮助丈夫粟前明在河北老家的一所贫困小学,向这所学校的学生每年每人捐款100元,共捐了7年,直到学校经济状况好转。

邓小平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住房、用车等诸多待遇从不奢求。

1974年,小平同志复出工作。他的住所从北京花园村搬到宽街。房子面临大街,既不安静也不安全。

当时,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同志亲自到家中看望。周总理对叶剑英说:“剑英同志,这里不安静也不安全。你要给他找个地方啊!”

很快,地方找好了,刚要动工,所谓的反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了,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