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跟随邓小平四十年 第二章见证(36)

张宝忠

2017年01月11日15:55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日理万机的总书记(2)

就拿1982年9月24日来说,上午,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谈判,经历了与“铁娘子”激烈而紧张的斗智斗勇之后,下午就要换个心境,会见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晚上还要和胡耀邦等同志一起,出席金日成举行的答谢宴会。

是年,小平同志已经78岁。一个本应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老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昌盛,还在全力以赴地工作。一天当中转换三个角色,且不说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其体力输出而言,即使年轻人也会时感不支。

说到这里,人们一定可以理解小平同志在退休以后的那个愿望:到百货公司逛一逛。1992年,当老人家在上海百货公司亲自花了十元钱,为儿孙买了些铅笔、本子等学习用品时,他感慨地说:几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亲自花钱买东西。“逛商场”这个平常人的平常事,对于繁忙了一辈子的小平同志,竟然如此珍贵,几十年都没有机会享受它。

即使到了1985年,小平同志已经81岁高龄时,几乎每天还要有工作安排。

比如,1985年6月6日下午,小平同志会见了参加“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学者,并合影。他在讲话中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统一不起来了,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

6月7日上午,接见民主柬埔寨客人,并谈了我国“七五”计划中关于干部年轻化问题。

6月8日上午,同中央个别领导同志谈话。人们所熟悉的1992年“南方谈话”,就是小平同志以88岁高龄,为中国人民、为科学社会主义留下的宝贵财富。

1993年,他在上海过春节。此后,由于身体原因,小平同志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

生命不止,工作不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是小平同志的真实写照。

小平同志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这和他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风格很有关系。他喜欢开短会,讲短话,做短文章。

很多领导同志都深有体会,一听说是小平同志召开的会,知道会议不会很长。所以,警卫们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不用事先找替班的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上午的会拖到过了午饭时间的话,警卫人员和工作人员总要换着吃饭,就得事先找好替班的。

小平说过:“在中南海开会还好些,如果到外面去开会,到点散不了,连公安民警都不能正常上下班,饭也吃不上,要耽误许多人啊,那怎么行?”所以,不管是在中南海开会,还是到外面开会,小平常常替后勤人员着想。他主持的会即使是上午完不了,只要到了吃饭的点就散会,下午接着来开就是了。不过,邓小平召开的会一般情况一个半天足够。

小平的会议时间之所以短,和他讲话简洁明了很有关。小平讲话一般不用稿子。他反对繁文缛节,对问题的陈述和说明也总是简明扼要。他的脑子非常好使,记忆力尤其强,加上他对许多问题善于归纳和系统化,再复杂的事情经他一梳理,也变得线条清晰、过程简单了许多。

小平同志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各级领导干部讲:“我们讲话,最好不要念稿子,念稿子反而会有念错的时候。如果不照着念,不大会出错。”

小平同志还说过:“讲话之前,首先要想好你今天要讲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样就是没有稿子,也不会讲错。”

在工作风格上,小平同志善于抓大放小,也从不事必躬亲。

他说:“当领导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事情上。大事抓好了,事情就好办了,具体工作要让下面去做。领导同志整天做具体小事,就把大事丢了。”

一生节俭,两袖清风

邓小平一向身体好,而且长寿,很多人以为他的生活很讲究。其实恰恰相反,他是粗茶淡饭活一世,两袖清风伴一生。这多少与他的经历有关。他从十六岁就到法国勤工俭学,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之前的十几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生活,让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经济还处在恢复和发展初期。人民生活距离现代化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当时,我国没有冰箱、冷柜、电风扇等电器。就连党中央所在地中南海也没有制冷设备。每年冬天要储存大量的冰块,以备夏天制冷。冬天的冰块主要来自中南海的南海和北海。一块块地切割成型,一车车地运到中南海的大冰窖,足够用一个夏天的。每到盛夏,首长们开会就在桌子下面放上一大块冰,这就算是冷气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电风扇才渐渐普及到老百姓家。

那时,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慢,这与我们国家多年的闭关锁国、基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有很大关系。偶有对外联系,也是国家领导人出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属于政治往来。

1965年,小平出访过罗马尼亚。在国外的几天让我长了许多见识,看到了中国的差距。

有一次是陪着首长参观,快到门口了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已经走上了台阶,我心里开始犯嘀咕——要在国内早有人站在门边准备开门了。正想着,门一下子自己慢慢开了,原来是自动门。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到自动打开的门。那时候的中国,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对于这些并不算什么高科技的设施,还顾不上。我心想: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人家先进。

有一天首长开会,不需要我们陪同。我就和一同陪首长出访的中南海警卫局副局长孙勇回宾馆里等候。

孙勇同志是我的领导,我俩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每次随首长外出,一般都是我近身照顾首长的安全,孙勇负责全面的警卫工作。“文革”中,我俩先后到了江西的中办五七干校。我在江西“改造”了五年,而孙勇“改造”了十年。其原因,无非是给他栽赃的事情多一些。到了后期,孙勇在干校从改造的对象成了干校的校长。这也是“文革”中特有的滑稽现象。

回到了宾馆,没什么事情就随便看看。人家的宾馆富丽堂皇,还有游泳池,从一楼的室内一直延伸到室外,可比我们的招待所好多了。人家的洗漱间还真讲究:台面上的各种各样的瓶子,其实就是洗发水、护肤水、漱口水等等,一应俱全,只是我们不懂外文,都分不清。浴缸和马桶上还有各种电动按钮,一切都可以自动完成。这一切就像我们今天的宾馆一样,各种东西都很齐全。而这些装置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见到过的。我俩感叹:人家可比我们国家强多了。

以小见大,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见一斑。

中国自1960年以后,又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那是我国经济最为吃紧的时期。当时,毛泽东主席带头节衣缩食,连最喜爱的红烧肉都不吃了。

我记得,1962年夏季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会议。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下午两点多,服务员从东八所大食堂抬来一笸箩烧饼。我们几个警卫人员还以为是给自己吃的呢,但是服务员说:这是给首长们吃的。说完就进了会议室,把烧饼装在盘子里,放在会议桌上。

这时,只见毛主席带头,一手拿起烧饼一手端了一杯茶水就吃起来。我们几个看到这情景,不但嘴不馋了,心里还十分感动,并且个个都很心疼首长。

散会以后,食堂给我们和司机留的是韭菜馅包子。本来就已经很饿了,加上我平时饭量又大,一下子就吃了十几个。当时是痛快了,可结果,胃吃出了毛病,自此以后的几十年,直到现在,一点韭菜都不能吃。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