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裁军
1986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项重大军事改革全面进行。这一年被称作是中国的“裁军年”。
1987年4月4日,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对外宣布:我军精简整编、裁减员额100万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军总员额由原来的423.8万人减至323.5万人。
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百万大裁军”。
这次百万裁军起于1985年。当年的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军队精简整编问题。
6月4日上午,邓小平与胡耀邦、李先念、邓
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共同接见了出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其中一句话,让在场的将军们以及所有与会者震动。邓小平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
邓小平说这句话的时候,右手向上伸出食指,在空中点了几下后便停住。一个手指,震动了在座的将军们,震动了全中国,也震动了整个世界。
说它震动了世界,是缘于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而国际和平年的主题则是“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
1982年11月16日,第3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哥斯达黎加的倡议,通过了将1986年确定为“国际和平年”的决议。这是联合国倡议的一项重要活动,已经得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组织的支持。国际和平年的主要内容是,“和平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裁军和防止核灾难的紧迫要求;消除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行使人权和自由等”。
198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40周年纪念仪式上,各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国际和平年宣言”,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与联合国一起共同努力,捍卫和平、保障人类未来。
中国百万大裁军是对世界和平作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百万大裁军,其力度之大、时间之快,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据《美洲华侨日报》和《波恩评论报》等国外媒体报道:世界各国都在谈裁军,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
中国百万大裁军的动议或者说根据是什么?上面谈到的为“国际和平”作贡献是原因之一。而结合中国国情,其主要依据又是哪些?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而简洁地作了讲解。
我记得,会议一开始,邓小平先是提到事情的由头。他说:“从哪里说起呢?”他稍停片刻,看了看与会的将军们,接着又说下去:“从这次国庆阅兵讲起吧(指1984年的建国35周年国庆天安门阅兵)。我不是讲这次阅兵如何,这次阅兵是不错的,国际国内反映都很好。最近有位国际友人也讲过,非常好。但是,我说有个缺陷,就是八十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
会场鸦雀无声。在座的每一位将军表情凝重而严肃。接下来,小平开门见山地讲到裁军百万的根据。他首先谈到我国对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两个重要转变。
他说: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
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过去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所以,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
其次,小平说:“国家的安全保障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
第三,小平谈到当时军队的现状,提出军队要“消肿”的问题。他说:“肿、散、骄、奢、惰,第一个字就是肿,我们还没有很好解决……尽管我们的军队这样大,但连队并不充实,而各级机关
却十分庞大,臃肿的情况很严重。现在一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要增加机构、增加人,这不行。还有的从下面抽人,搞这样那样的办公室。为什么原来的机构不够用呢?”
小平还说:“以后精简,主要是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机关,首先是总部和军兵种、大军区、省军区的机关。”
我国军队现状正如邓小平所讲。据联合国专家小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份调查数字显示,世界上几个军事大国军队的官兵比例是:苏联为1∶4.56;美国为1∶6.15;联邦德国为1∶10;法国1∶17。然而中国则为1∶2.45。这个数字说明,我国军队的官兵比例是苏联的近两倍,是美国的2.5倍,是德国的4倍,是法国的近7倍。
另外,在军费方面,据我国公开材料表明,1985年中国军费总额是191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国民经济总值(8568亿元人民币)的2.2%。这个数只相当于美国军费的2%,还不到苏联的一个零头。
而这个数字,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已经够大。问题还不止于此。这个数额很小的经费,对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军备更新简直微不足道、杯水车薪,更何况,这点军费的大部分都被“人头份”占了去。
要解决这个捉襟见肘的军费现状,出路就是“消肿”——裁军。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在1975年至1984年的几次精简整编中,同样的问题多次出现:机关精简一次,膨胀一次,边减边增,互相攀比,人浮于事,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了增编大于减员的反常现象。
据调查数字显示,当年中国军队有400万人,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是各级机关。各级
机关中,副职过多,每个军区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还有什么“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等等。
其实,裁军“消肿”,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据粗略统计,邓小平从1974第一次“文革”复出后的10年间,在不同场合于“消肿”问题,谈了多达数十次。
在1985年6月的这次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
他还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这最后一句话,引来与会将军们松弛的笑声。
毋庸置疑,百万大裁军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
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要求,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提出对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会议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并决定在会后两年内有秩序、有步骤地实施。
按照中央军委部署,百万大裁军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采取先机关,后部队、院校和保障单位的顺序,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其重点是机关和直属单位,尤其是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大军区、军兵种机关及直属单位的人员。同时,将大军区由原来的11个撤并为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南京七大军区。全军经过撤并、改制等,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
调整后的军区,战区范围扩大,兵源充足,物质资源雄厚,战役纵深加大,有效提高了各大军区独立作战能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