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跟随邓小平四十年 第二章见证(25) 

张宝忠

2016年12月20日13:41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五)公认的外交高手

1987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菲律宾总统。当时,菲律宾就中国的南海主权问题与我国产生分歧,他们总想把南海占为己有。

会谈中,菲律宾总统阿基诺说:至少从地理位置上说,南海离菲律宾是很近的……

其意思是说,离他们国家近就理应是他们的领土。

邓小平不紧不慢地吸了一口烟,连看也没看阿基诺一眼,用不容质疑的口吻说:“菲律宾,离中国也不远嘛!”

邓小平在世界享有“外交高手”的盛誉。

我算了算,几十年中,我跟着首长出国访问有14个国家。其中大部分还是在1978年以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出访的。这一方面说明“文革”之

前我国闭关锁国的状况,同时,也见证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作效率和紧张程度。

仅仅十年多的时间,邓小平先后出访了越南、法国、罗马尼亚、伊朗、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等。在短时间内,不仅明显改善了中国同亚州各国的关系,而且拓宽了外贸领域,使我国经济尽快进入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我国还先后与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与美国进行了关系正常化的谈判。我国外交史上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在国际舞台上,小平同志恰当地展示了中国人应有的风采,为中国挣足了面子。特别是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判、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接受美国电视台华莱士一对一的采访等等这些重要的外事活动中,小平同志独特的外交风格,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9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主持人华莱士幸运地完成了他个人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接触——采访邓小平。采访结束4天以后,美国电视台播放了邓小平接受华莱士采访的全过程。节目播出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当邓小平谈笑风生的画面展示在电视屏幕上时,世界人民无不感叹这位时代风云人物的超人智慧和胆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邓小平的谈话一直是世界舆论评论的中心话题。

那是邓小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西方电视媒体专访。邓小平对华莱士提出的20多个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当年邓小平关于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台湾问题、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以及对干部退休制度等问题的看法和预测,都已成为现实。

无疑,邓小平有着独特的外交风格。

邓小平的外交风格第一个特点就是原则性极强,而且直言不讳,坦诚直白。他不同于一般外

交家的谨慎圆滑、曲线迂回,而是立场鲜明、直奔主题,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同时,他又不乏幽默诙谐,而且还擅于借题发挥,机智巧妙地摆明自己的立场、亮明自己的观点。在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接触时,他脑筋反应很快,语言表达总是恰到好处,处处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魅力。用老百姓的话说:“小平同志脑子真灵活,太有才了。”

邓小平外交风格的第二个特点表现为内在的理念:他沉着、冷静,十分讲究策略。

小平同志有一句应对国际形势的28个字的治国方略,即:冷静观察,稳住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我清楚地记得,这28个字是在邓小平退休之前的1989年的9月4日,他对来到自己住地的江泽民、李鹏等几位领导人讲的。这个应对方略尽管于1989年将要退休时才讲出来,但是在他当政期间,尤其是在外交工作中的理念就是这28个字。这是他把握国际形势、应对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对待美国、日本、苏联等几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大国,他更加注重采用这个策略。

极强的原则性

外交场合的原则性,是国家领导人的基本守则。特别是到资本主义国家访问,邓小平坚持“守住原则,不讲情面,执言磊落,毫不隐讳”的原则。

1989年,美国趁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之际,插手干涉我国内政,在大使馆藏匿不法分子,同时还企图“制裁”中国,触犯我国的利益和尊严。当年7月2日,我国政府平息了政治风波后不久,小平同志会见了美国总统特使布伦特·考克罗夫特。

会见之前,小平同志同李鹏总理和钱其琛外

长谈话说:我们只谈原则,不谈具体问题。并说:“制裁措施我们不在意,吓不倒我们。”

会见时,小平同志说:“现在,中美关系确实处在一个很微妙、甚至可以说相当危险的地步。中国没有触犯美国,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没有触犯。问题出在美国,美国在很大范围内直接触犯了中国的利益和尊严。我们要明确告诉阁下,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后果如何,中国都不会让步,中国的内政要由中国来管,什么灾难到来,中国都可以承受,决不会让步。中国领导人不会轻率采取和发表处理两国关系的行动和言论,现在不会,今后也不会。但在捍卫中国的独立、主权和国家尊严方面也决不含糊。”

邓小平犀利的语言和强硬的态度,不仅让在场的布伦特尴尬难堪,也让大洋彼岸的布什总统对这位东方外交高手有些发怵了。

这年的年底,布什致信邓小平,希望邓小平再次会见布伦特总统助理,以求缓解中美关系。布什表示:希望并相信可以找到恢复两国关系的途径。并说他自己“正在为‘解铃’而做出努力,请中方予以协助,共同作出努力。”

1989年12月10日,小平同志如约又会见了美国布伦特特使。这次,布伦特已经没有了上次那样的挑衅口气,但是邓小平仍旧语气坚定不移,丝毫不给对方留情面。他说:“中国威胁不了美国,美国不应该把中国当作威胁自己的对手。两国相处要彼此尊重对方……只照顾一方是不行的。”

正是有了邓小平在外交上的坚持原则、不留情面,才使美国有了退缩与缓和。

视情境不同,小平同志在外交上随机应变。有时他也使用绵里藏针的语言方式,让对方哑口无言,失去任何可乘之机。

“绵里藏针”是毛泽东主席对小平同志的评价。这的确是邓小平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对内要进行改革,对外也必须实行引进资金、人才、管理等多种开放制度。当时,苏联霸权主义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鉴于此,中国不仅要联合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还要借助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力量。所以,小平同志于1978年以后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1979年1月1日,中美在北京签订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月28日,邓小平出访美国。

这一天正是中国的阴历大年初一。在这个日子出访美国是邓小平选择的。这次出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

在此之前的1974年4月,小平同志率团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就来过美国,但那不是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往来。

北京时间29日凌晨四点多,小平同志一行乘坐的波音707专机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尽管当时天气很冷,但是在机场上还是聚集了很多人,有美国人也有中国人和华侨人士。

在美国访问期间,除个别会议外,一般情况下,我都在邓小平身旁。交谈中双方都有翻译,所以,在美国的大致情况,我还是了解的。

在白宫前的欢迎仪式是很隆重的。看着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美国的上空,我的感觉有些不同。

卡特总统和夫人陪同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登上了铺着红色地毯的讲台。两国国歌依次奏响,礼炮鸣响十九下。给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如此礼遇,这对于反对共产党最强硬的美国来说,恐怕是动了心思的。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