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的兵团情结

2016年12月16日16:29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75年,中央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8月,77岁的邓小平在王震、王任重等人陪同下到新疆视察,提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意见。邓小平回京3个月后,中央作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要发挥国营农场的优越性

1953年6月5日,驻新疆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军和第五军的大部,第22兵团的全部集体就地转业,编为新疆军区生产部队,十个农业建设师,一个工程建筑师与汽车运输团以及独立的工业企业,共有15万多人,主要从事工农业生产建设。

1954年10月7日,经毛泽东批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兵团的成立,标志着新疆农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由解放军部队创办军垦农场的阶段,进入了农垦职工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的阶段,由军队的自给性生产变成了纳入国家经济建设计划的企业化生产阶段。

到了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专门负责屯垦戍边事业,由王震将军出任部长。1962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农垦部工作汇报,并讨论国营农场发展问题,邓小平在会上指出:“国营农场的家当已经不小,就是没有管好,看来是个管理问题。要发挥国营农场的优越性,搞多种经营,要总结经验。农场必须有几定,有定员、定额和责任制,才算办企业。”邓小平的指示,为改善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

会后,农垦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向中央呈送了文件。1964年9月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一文件,并作了五条批示,其中第一条明确指出:“国营农场必须彻底改变硬搬苏联单一经营的方针,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坚决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使兵团逐步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同时肩负戍边任务的新型企业,从而促进了兵团事业的大发展。到1966年,兵团国营农场发展为158个,耕地增加为80多万公顷,人口148万人,职工80余万人。兵团国内生产总值为6亿多元。兵团已具备较为雄厚的实力。

要尽快组建值班连队

1960年以前,中苏关系友好,中苏边境中方一侧基本处于无边无防状态。中苏关系恶化后,对方趁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于1962年4月策动和诱骗塔城、裕民、霍城等边境县的6万多名中国居民,携带几十万头(只)牲畜逃至彼方,造成边境地区严重混乱,使社会安定和生产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62年6月,他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指示兵团维护治安,劝阻边民外逃,对外逃边民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并要求加强兵团武装力量,要在中苏边境一线建立国营农场、牧场和林场带。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说:“要尽快组建值班连队,值班连队上去了就不要下来。”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兵团立即从农四师、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农十师和兵团直属单位,抽调选派干部810名,工人1.67万名组成工作队,奔赴指定的边境县、乡、村执行任务。8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年之内,组建300个齐装满员的民兵值班连队。11月28日,自治区党委签发兵团党委关于建立边境农场的报告。此后,兵团在伊犁、塔城、博乐、阿勒泰等地长达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筑起了一条被誉为生命界碑的屯垦戍边国防屏障。

这些遵循周恩来、邓小平指示建立起来的兵团边境农场,在反侵略、反颠覆、反渗透斗争中,在保障新疆安定,进而为全国提供一个和平的生活和建设环境方面,在发挥经济建设突击队作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确有恢复必要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央于1975年3月25日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变体制,成立新疆农垦总局。兵团撤销后,屯垦戍边、发展经济和维护新疆稳定的特殊作用明显削弱。因而,重新恢复兵团就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1978年2月,国家农垦总局派工作组对新疆农垦管理体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后,提出了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邓小平深知王震了解新疆情况,对兵团有深厚的感情,就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工作。

1981年8月,77岁高龄的邓小平在王震、王任重等人陪同下到新疆视察。在全面调查研究和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在中南海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1981年10月19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新疆问题,形成谈话要点。

此后,邓小平对当时由吉林省调来新疆工作的王恩茂作了五个方面的指示,其中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

兵团把戈壁沙漠建设得这样美

1981年8月11日,邓小平在王震、王任重陪同下来到石河子。中午,邓小平和新疆党政军负责人以及石河子市的领导、老军垦代表一起用餐。席间,邓小平说:“这次我是来休假的,没有任务,往后吃饭就不要陪了。”他说是来“休假”,其实是来考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75年撤销建制后,以农垦总局取代的管理体制是否合适,事关兵团恢复建制的大事。

邓小平对新疆的棉花种植和纺织业格外感兴趣,听说农科所搞地膜棉花种植试验,一四五团三连大面积种植棉花,便提出去那里看看。汽车行驶在农场平坦的路面上,一排排挺拔的白杨从车窗外掠过,他深情地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地说:“我过去看过两部电影,一部是《军垦战歌》,一部叫《绿色原野》。周总理、陈毅副总理跟我提起过你们兵团开发准噶尔、塔里木的动人情景,我就想来看看。还是那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这次不虚此行。”

到达农科所后,邓小平下了车,他身穿白色短袖衬衫,健步走在田埂上。农科所的领导和一群科研人员快步迎上来。邓小平蹲在试验田一株棉花前,仔细数数,有50多个棉桃和花蕾,他翻来覆去地看了以后问:“棉桃都这么多吗?”农科所所长赵守义答道:“平均30个左右。”“一亩地能产多少?”“预产皮棉150公斤上下。”

看罢农科所,邓小平一行乘车来到石河子总场三连。车子刚停稳,等候多时的军垦战士、教师、学生和家属一下子沸腾起来。邓小平向大家问好,人群中有的激动得流下眼泪。

邓小平一行边走边谈,来到连部北面的防护林带里。面对一块400多亩绿油油的棉田,邓小平轻舒一口气说:“好大一片地哟!”

这时,石河子市委书记刘丙正介绍说:“地膜覆盖植棉技术是王震同志倡导从国外引进的,今年三连率先在大田试种。”邓小平直起腰来高兴地对王震说:“王胡子,你在新疆把地膜棉花推开了,这个办法不错,要大力推广。”

接着,石河子领导任友志汇报,这里是北纬45度以北地区,历来被认为不能种植棉花。部队进疆后,在王震将军建议下,陶峙岳司令员与当时来我国工作的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教授,签订了《石河子棉花丰产协议书》,采取一系列科学技术,举办多期植棉人员培训班。生产部队在准噶尔盆地南沿的玛纳斯河流域,种植了3万多亩棉花,当年平均单产皮棉50多公斤。这是新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面积种植,是一个创举,破除了北疆不能种植棉花的旧传统。

听着介绍,邓小平不时地点头说:“很好,很好,你们创造了奇迹。”

夕阳西斜,兴致很高的邓小平仍没有离开的意思,他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戈壁沙漠建设得这么美,不容易啊!我想在这里多待一会儿。”他仰望蓝天,深吸了一口带有芬芳气息的空气,满意地笑了。

翌日,邓小平一行又参观了石河子棉纺织厂、紫泥泉种羊场培育的军垦细毛羊以及用这种羊毛纺织的毛呢样品,接见了石河子地区团级以上领导干部、老红军和劳动模范代表等,在每个场合无不对兵团屯垦事业的发展寄予殷殷希望。

邓小平回京三个月后,1981年12月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1982年6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受中央委托,王震专程来新疆出席庆祝大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从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展开了发展屯垦事业新的一页。 (赵天益)

(摘自《当代兵团》)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