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跟随邓小平四十年 第二章见证(24) 

张宝忠

2016年12月16日10:08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等到大家安静下来后,小平同志即席向大家讲了一段话。讲完,小平同志高兴地向大家挥手告别。

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并喊出了许多祝福小平同志健康长寿的话。

剧组一位稍大一点的先生大声说:“回去后,我一定把您老人家的话告诉香港同胞。”

这时,有人提出想与小平同志合影的愿望。小平同志欣然地和演职员们席地而坐,和大家合了影。我给大家照了一张以后,就把照相机递给了别人,赶紧坐到小平同志身边,也留下了一张有意义的照片。

登黄山之前,小平同志就提出按照“不要封山,不许跟记者”的老规矩办。所以,他的这次讲话,没有任何官方和媒体的记录。晚上回到住所,我凭着记忆,把首长的话记录了下来。

现在想来,当时小平同志所讲的,就隐含着“一国两制”的思想。在我记忆中,这个讲话,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最早的一次公开讲话。

1981年以后,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但更显具体,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了。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因为内容涉及九个方面,所以常常简称为“叶九条”。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们那个制度。”

在这次谈话中,小平同志说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句话,是我第一次听到首长完整地运用这一概念。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具体构想。他的思路十分清晰,表达清楚明了。由于在内容上体现为六个方面,所以这个谈话后来也被称为“邓六条”。

从1978年到1983年的5年间,邓小平源于解决台湾问题形成的“一国两制”构想,经过不断的思考和研磨,终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而从“叶(剑英)九条”到“邓(小平)六条”,这个框架的内容也逐步明确、完善和系统了。

富有戏剧性的是,原本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构想,真正实施却是在香港回归问题上。

1984年9月24日,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主权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我都听得十分清楚。类似的国际会谈,我听到的不算少,但是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让我至今记忆深刻。

当时有一个细节:当小平同志讲到“在中国管辖之下,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这一段话的时候,始终强词夺理的撒切尔夫人听得很认真。看得出来,她激动的情绪立刻有了明显的改变。

在当时的谈判现场,由于我的位置是在邓小平的后侧,撒切尔夫人的面目表情及其细微的变化,我看得比较清楚。

让撒切尔夫人有了新的转机的,正是小平同志的这几句话,而这几句话也正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精华,这几句话也是促使英国同意香港回归中国的关键。

1984年10月,《瞭望》周刊发表《一个意义重大的构想——邓小平同志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文章对“一国两制”构想作了首次系统报道。这一报道可以视为我党“一国两制”构想已基本确立的重要标志。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出席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他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一国两制’除了资本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毋庸置疑,“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贡献,是对世界和平的伟大贡献。

实际上,在“一国两制”这一国策酝酿之初,邓小平就曾经有过预言——它将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1985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希施莱格时就说过:“我们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不只是考虑到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中国与有关国家的问题,也向国际社会提出这样一个构想,看是否对和平有利,一切都着眼于维护和平。”

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港、澳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正式确立。

为了解除香港公民对于“一国两制”的担心,邓小平还利用一些机会向香港人士进行宣传。

1986年4月24日,邓小平对香港人士说:“香港有人担心这个政策靠不住……‘一国两制’不会变,我们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作出的承诺不会变。信心问题最终要靠实践来证明,现在不相信,到一九九七年看到政策不变,他们就会相信;到了二000年还是不变,他们就更相信;到二0五0年他们就完全相信了。”

1997年7月1日,中国香港正式回归祖国。这一年,香港人看到了中国政府的承诺没有变。

2000年已经过去,现在已经到了2014年,中国的“一国两制”政策仍旧没有变。我们看到,香港人民相信了中国共产党人,相信了中国政府的承诺。

“一国两制”构想是伟大的。这是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使之如期回归祖国怀抱的金钥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可以在一国同存,古今中外,绝无仅有。这是个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举。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国两制”的政策,凭中国的国力,并非不能收回香港,但是若强硬收回的话,我们得到的香港恐怕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若真如此,“回归”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且后患无穷。

撒切尔夫人的国防外交顾问鲍威尔勋爵说了一句实在话:“中英达成协议的关键在于‘一国两制’构想。”并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创造”。

邓小平对世界的贡献,不仅在“一国两制”构想的“创举”上,更现实的,是缩短了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的进程,它推动的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进步,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今天,当我按照时间顺序,仔细整理小平同志这一系列的谈话纪要时,脑海里马上呈现出了那几年跟随首长的情景。

思考比语言多,这是邓小平的习惯和性格。但是,在那几年,除了必要的接见外宾和开会,更多的时间,是小平同志一人在房间里独自看书和思考,有时,整个半天都在房间里。他很少伏案写作,时常地,或是坐在沙发上,或是边踱步边思考。就连在院子里散步时,都能看得出来他在考虑着什么。我还能清晰地忆起,在前面提到的那几次与外宾的谈话之前,小平同志总是安静地在房间独处很久。

当然,这些回忆的碎片,还不可能让我真正知晓小平同志在“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中,到底有怎样一个思维过程,但是我已经悟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非邓小平莫属。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