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大门
(四)关键时刻接受采访
整个一上午,法拉奇提的问题苛刻泼辣、步步紧逼,小平的回答潇洒自如、从容镇定。直到接近中午,两人似乎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小平同志说,下一次接着来。法拉奇求之不得地笑着答应着。
只隔了一天,8月23日上午,法拉奇又如约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继续采访邓小平。
同样是一上午的采访,这次法拉奇的问题明显有了变化,大部分问题都是关于中国经济走向、引进外资以及国际形势等等。
小平同志告诉她:“我们的建设方针还是毛主席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小平同志还说:“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
对于邓小平的上述回答,当时我的感受还不是很深,真正引起我震动的是在多年以后的1992年。当邓小平在深圳、珠海、厦门等地,谈到关于“引进外资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是个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的问题时,我猛然回想起,首长早在1980年8月接受法拉奇采访时就说过类似的话。马克思经典著作上有的,他运用得如鱼得水;著作上没有的,他老人家能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悟出真经。
两个上午的采访结束了。邓小平的心情很好,能通过这位世界知名记者的笔,让世界了解当代的中国、了解邓小平,再恰当不过了。
小平同志在采访中的谈话,也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亮起了一盏明灯。
毋庸置疑,这正是小平同志接受法拉奇采访的初衷。
(五)史上之最的“四千人讨论”
四千人讨论的意见随时送到邓小平那里。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他认为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写过头,会给我们党和国家
抹黑。他说:“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面旗帜,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还提出,对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
1980年9月10日,一个完整的《决议》稿出来了,当日便发给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这一稿中关于“文革”的论述占全稿将近三分之一,对毛泽东的错误,尤其是发动和领导“文革”的错误进行了否定评价。可以说,这是整个《决议》中最受人关注的部分。
10月中旬,按照中央指示,《决议》发到全党四千名高级干部手中,准备接受更广泛的意见和建议,再进行修改。实际上,发到的人数比原定的要多很多,据当时统计,大约有五千六百多人。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到11月下旬结束。这是我党历史上最广泛的一次文稿讨论。其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大规模的、针对毛泽东本人和“文革”等问题的公开讨论,史称“四千人讨论”。
四千人讨论的意见随时送到邓小平那里。小平认为,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写过头,会给我们党和国家抹黑。他说:“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面旗帜,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邓小平还提出,对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
《决议》的起草经历了三、四个年头,又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了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讨论。至于究竟几易其稿、修改了多少次,起草小组成员们都说:“无数次,没法计算。”不过,
在我的记录里,那两年,邓小平专门针对《决议》的问题,先后会见了起草小组共15次。
1981年6月27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在29日的闭幕会上对此作了比较高的评价:“相信这个决议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
《决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献,它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讲话中说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想,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党作出这个重大决策的勇气和远见。”
当全国人民看到《决议》发表的时候,在“文革”中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感受——对明天充满了信心。
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决议》让中国人民终于从“文化大革命”的梦魇中走了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路线方针等大的方面,给中国人民指出了今后的方向。但是,未来的中国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眼前的路又该如何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答案。
新中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在曲曲折折、磕磕绊绊的十几年后,又经历了十年浩劫,这种远离科学社会主义
规律的个体,邓小平把它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然是中国独具的“特色”,那么最关键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取得胜利;否则,必然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和失败。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毛主席,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邓小平,这位深受国人爱戴的老人,坚定地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的重任。
1981年,邓小平已经七十七岁了。这一年,邓小平首先开始的是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他加快了行走的步伐,带着有关人员,用最短的时间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邓小平用一颗心去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用一双脚去感知祖国大地的广阔。
中国改革开放每到了一个关键的当口,都是邓小平指点迷津,直到1992年,他又以八十八岁的高龄,为改革开放事业,再一次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世界人民,从不断腾飞的中国认识了邓小平,也了解了真正的中国。邓小平,这个名字震撼了寰宇,他被世界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多次到南方视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1992年这两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