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跟随邓小平四十年 第二章 见证(2)

张宝忠

2016年11月01日11:08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第二章见证

一、打开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大门

《决议》出台的整个过程,也是我们的党不断解放思想、澄清问题、拨乱反正、统一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同时也显现了党内思想斗争的复杂性。

《决议》起草的初始阶段,也是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小平同志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他把这件事作为重中之重,总忘不了要挤出时间,召集有关各方面的老同志座谈。他不仅细致地在理念观点上把关,还要在文章结构、语言文字上切磋和定夺,同时还要安排时间开会、座谈,以求解决许多现实中人们的思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统一的目的。

那个时期,中央内部的思想斗争复杂而激烈。每个人由于在“文革”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受的褒贬不同,对时下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其中主要的是“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主席”等几个问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态势面前,我亲眼见到,小平同志以他非凡的领导指挥才能和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排除一切干扰和困难,终于使《决议》顺利完成。邓小平那伟人的风度、横溢的才华、睿智的思维和坦荡豁达的宽广胸怀,在指导《决议》写作的过程中都能让人一览无余,既让人感动,又让人折服。

(二)关于“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讨论”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刊《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当时,胡耀邦同志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这篇文章是由胡耀邦同志亲自审阅并批准的。当天,新华社就转发了此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也转发了此文。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得到全国的响应,轰轰烈烈之势不可阻挡。

1978年,遍及全国而又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讨论”与1981年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以后,华国锋同志接任中共中央主席。应该说,选择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实属在政治局势动荡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说是必然之为。林彪叛逃之后,毛主席对邓小平寄予厚望,但是当邓小平再次被打倒之后,他似乎没有精力再培养新的更加称心如意的接班人了。从另一方面而言,推举华国锋也是毛泽东在政局动荡下的明智选择。

因为毛主席在重病缠身之时,仍然清醒地没有把权力交给“四人帮”。另外,毛泽东感到慰藉的还在于华国锋“坚决支持‘文化大革命’”,又老成持重,还是一位新老同志都能接受、团结的人。

华国锋一上任就提出“两个凡是”的主张:“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学好文件抓住纲》一文,明确提出华国锋“两个凡是”的理论。华国锋提出:当前,一方面要集中批判“四人帮”的“极右路线”,一方面还要“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与此同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云、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和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等一些老同志,却不同意继续批邓,力挺邓小平复出。他们向中央提出建议: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陈云同志以书面形式向中央提出:邓小平出来工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是“完全正确的,完全必要的”。

按照“两个凡是”的逻辑,邓小平不好出来继续担任领导职务,因为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时,是毛主席批准撤销其党内外职务、留党查看的。

后来,“四人帮”又把“天安门事件”栽赃到邓小平的头上。那是1976年4月4日,北京天安门前自发地聚集了20多万人,开展了以“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为主题的群众活动,在全国影响极大。为此,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把这次群众活动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并肆意造谣,声称邓小平是“总后台”。

其实,天安门事件之前,邓小平已经被软禁。说邓小平是“四五”天安门事件的后台,纯属无中生有,毫无根据。

为了躲避嫌疑,那些日子,邓小平嘱咐自己的儿女们:“谁都不要出去了,都在家里呆着!”并对我说:“张宝忠,你也不要出去了。告诉厨师,没有菜就发豆芽吃,不要到外面买了。”

小平同志就是这样,对于“四人帮”的陷害之事和任何不实之词,不到关键时刻不去争辩。他相信黑白颠倒之事总有再颠倒过来的一天。他相信历史是公正的。

那时,小平一家住在北京东城的炒豆胡同。邻居姓王的一家跟我熟悉。看到这个情况,王师傅心里明镜一般清楚。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的整顿,让这位朴素的老工人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但是当邓小平被打倒后,他为邓小平打抱不平。那段时间,王师傅发现总也看不到我的影子了,就时不时地隔着墙头喊“老张”。知道我们都不出门了,王师傅就有时扔过一捆菜来,有时扔过一捆葱来。在邓小平被打倒的“文革”时期,能够做到这样,光有善良之心还不行,须是英雄虎胆。否则,谁愿意沾惹这种政治事件。为此,我真的是很感激这位王姓师傅。多年前,我在路上遇到了已经年迈的王师傅,我们两人欢谈一阵、感慨一番。

1977年5月,在没有正式恢复工作之前,邓小平就给党中央写了一封明确表态的信,从理论上批评了“两个凡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错误。

不久,邓小平找到王震、邓力群谈话,指出“两个凡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说:“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是‘合乎情理’的问题。”

邓小平还说:“把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

他还指出:“我提出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不赞成‘两个凡是’,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这是能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的理论问题。”

面对各方面的呼声,恢复小平同志工作已是大势所趋。但当时的中央领导,还是想让邓小平屈服于“两个凡是”。1977年3月,中央派汪东兴和李鑫两人来到邓小平家,希望他能够对“两个凡是”表个态,承认“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这样就可以出来工作了。

尽管邓小平知道自己若表了这个态会很快出来工作,但他仍然对来人予以了坚决回绝。他说:“我出不出来工作没有关系,但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

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明明知道自己即将恢复工作,就尽量躲避矛盾的漩涡。而邓小平不是。他认为,这个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的利益,更是一个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是大非问题。对此,他不可能沉默不语。而自己“出不出来工作没有关系”。我知道,在原则问题上,这是邓小平的一贯做法,“否则的话,就不是邓小平了。”

终于,在中央大多数老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呼吁下,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党、政、军职务。昨日的“罪人”,此时则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

在这次会议上,华国锋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两个凡是”。

此时的邓小平,没有因为已经恢复职务而有丝毫的矜持、沉默和缓解。他在闭幕会上有针对性地讲道:“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