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第一天,会议安排代表们阅读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三位中央领导人的讲话。“19日开始分组讨论、发简报。各分组会上的发言,不论我在西北组听到的还是在各组简报上看到的,没有什么超出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过的内容。”那次会议的列席代表于光远回忆道。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大会通过关于增补中央委员,增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的决定,原则通过两个农业文件和1979—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通过全会公报。”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由此打开。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他被这家媒体评为1978年年度人物。在序言里,杂志撰稿人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三中全会作了这样的评述:“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这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党和国家的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
图为1981年8月25日,邓小平会见马里总统特拉奥雷,在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的政治形势开始了真正的转变。这次会议确定了现行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确定了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本报记者 赵大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