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他还形象地将疏导社会情绪称为“出气”,强调“群众有气就要出”“有气就能出”。
“人不平则鸣,水不平则流。”群众的声音是多样化的,既有支持称赞之声,又有反对批评之音。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也说明他们对我们有信心、有期待。只喜欢听“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声音”,对“牢骚”敬而远之,避而不听,甚至容不下任何分歧和意见,就会使自己陷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境地,甚至踏入“雷区”、踩上“红线”。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服务群众,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根本。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忧民”,要关心群众疾苦。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能不能包容异见与不同声音,有没有闻过则喜、洗耳恭听的风度,直接影响着“局地小气候”的风向。“亲民者,民必近之”。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亲民、便民、利民、护民”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赢得民心,树立威信。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领导干部如果不具有容人之言的雅量,对群众的牢骚和意见就难免会如芒刺背,甚至可能做出不明智之举。这非但不利于推进作风转变,而且本身也是官僚主义作风。只有容得下批评,善于从“街谈巷说”吸取真经,才能化怨气为共识,变分歧为力量,积极改进作风,致力解决问题,也才能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本报记者 赵大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