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共商共建共享之路【2】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3周年之际

记者 杜尚泽 胡泽曦

2016年10月03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空间维度篇——

中国和世界深度交融

诞生仅仅3年,“一带一路”仿佛一把量尺,标注了国际合作的新高度。非同寻常的成功故事,关乎时势,也关乎路径选择。

站在中国与世界命运的交汇点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揭示了“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深意——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与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

3年来,从倡议提出到愿景规划再到具体建设,“一带一路”始终立足于中国经济转型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巨大交集,以战略眼光探寻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共进之道,推动各国经济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带一路”,一条经济大动脉。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之际,它提供了中国方案,也带来了中国机遇。

新加坡《海峡时报》文章用“黯淡天际的一缕阳光”来描述“一带一路”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的动力。2008年,一场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在全球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世界经济随之进入深度调整期。置于世界历史演进的宏大脉络中,“一带一路”诞生恰逢世界经济困难重重、全球治理亟待创新完善的重要转折点。

寻求世界经济突围路径,习近平主席强调“知者善谋,不如当时”。因时而生,共谋发展,“一带一路”正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中国方案。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一带一路”在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阐释得清晰透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独行快、众行远。“一带一路”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进而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为世界提供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一带一路’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主席警示“空口袋立不起来”。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一带一路”正是引领变革的中国作为。

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国际格局已是沧海桑田。这再一次佐证了习近平主席的精辟论断:“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正是要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一带一路”,一个政策大平台。在沿线各国发展意愿强烈之时,它展示了携手合作的强大力量。

3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参与其中的国家政治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各异、文化传统有别。“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沿线国家开展发展政策的“对接”,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

向北,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合作对接联合声明,与蒙古国商定对接“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向东,中国与韩国决定推进四项发展战略对接;向南,与越南加紧磋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与新加坡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更具“示范性、创新性”,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方兴未艾;向西,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联通,同波兰“可持续发展计划”对接,同欧洲“容克投资计划”相衔接……

习近平主席出访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导人经常会提出一个请求:请讲一讲中国的治国理政思路和经验。

他们对中国的熟知令人惊叹,对中国发展政策走向保持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是个奇迹。钦佩中国的发展,愿意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尽管读了市面上很多关于中国的著作,却仍然不解渴。”“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非常了不起。”“愿意同中方交流借鉴改革经验,加强全方位合作。”……

中国改革发展的追梦征程,同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进程,并行不悖、携手共行。

“一带一路”,一条文化大通道。在世界各国不同文明融通交汇的今天,它搭建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桥梁。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古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著称于世。驼背上,不仅有丝绸和茶叶,还承载着文化和精神。航海舵手征服的,不止是路途的遥远,还有心灵的距离。

过去几个月中,习近平主席发出的两封贺信引发格外关注。

第一封信于今年7月发出,寄语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希望各国媒体“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封信写在不久前,寄语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文中讲道:“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

两封贺信,恰是“一带一路”追求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一个缩影。从提出倡议到推进实施,习近平主席擘画“一带一路”蓝图,源源不断地汲取植根历史的文明滋养,浸润民心相通的精神力量——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打造民心相通,一再写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件。在共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的整体布局中,人文交流是“三大支柱”之一;在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的统筹规划中,加强人文领域合作成为重要内容。

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寻求文化的认同;全球治理的共识,也要从文化传统中探索沟通之道。丰厚的文明底蕴、深厚的友谊支撑,为“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育了富饶肥沃的土壤。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