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映在黄河上的赤子之心

2016年09月14日09:28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黄河以千古不废之流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又以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而为害人间,黄河流域灾害绵延不断,成为历史上“中国之忧患”。从远古传说中的夏禹开始,中国人民同黄河水患进行了几千年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黄河始终没有改变其肆虐的特性,丰富的水资源也得不到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亘古黄河展新颜。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为黄河治理开发耗费了无数的心血,“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也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心愿和目标。

威震华夏的刘邓大军是在黄河流域发展、壮大起来的

邓小平生前曾感慨地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他说的“最高兴的三年”是指抗战胜利后,他和刘伯承率领刘邓大军驰骋黄河两岸,挺进大别山,转战江淮河汉之间,直到渡过长江的三年,人们把这三年称之为“逐鹿中原”。而在黄河流域的战斗风雨则是邓小平“最高兴的三年”里泛起的一朵非常精彩、难忘的浪花。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从东阿至东明300华里的黄河沿线上,击溃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渡过黄河,粉碎了数十万敌军的前堵后追,跨越了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要障碍,经过艰辛的跋涉和激烈的战斗,终于在8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区,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之后,前面是敌军,后面是汹涌的黄河,不能不提防敌人以水代兵、扒堤放水。8月5日深夜,刘伯承、邓小平的住室已被水淹,鞋子也漂了起来。当冀鲁豫边区行署主任段君毅、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赶到刘邓住地时,邓小平立即向段君毅询问黄河水情,担心黄河决口。当时正是汛期,雨水多,为预防万一,刘邓指定王秉璋等乘车前往黄河堤坝探明水情,动员地方武装配合部队保卫黄河;指定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去菏泽、东明一带协助部队监视敌人;指定李达参谋长和段君毅研究,一旦黄河决口10万部队的转移方案。后来,邓小平曾说:“我这一生,这一时刻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跳动!”这体现了邓小平对汛期黄河水情的警惕,对蒋介石以水代兵阴谋的戒备,对解放区军民生命财产的责任心。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中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1961年3月初,邓小平乘火车到三门峡市,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看望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的工人。当时,大坝已经浇筑到设计标高353米,但还没有竣工。邓小平登上坝顶,观看了水库自1960年9月以来形成的人工湖。这个工程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中苏关系破裂后,这里的苏联专家也于1960年撤走。当邓小平听到水库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已有自己的专家,没有因为苏联专家的撤走而影响工作时,高兴地不断点头称赞。接着,他询问蓄水后的情况,给在场的水利建设者提示了认

识和改造黄河的艰难性、复杂性。经过1961年汛期蓄水,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暴露出来,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了,而且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处,也淤了“拦门沙”。1962年、1963年淤积问题越来越严重,陕西省意见很大。为解决这一问题,1964年春,邓小平赴陕西考察,并把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找去了解情况,讨论方案。4月17日,他又赴三门峡工程现场视察。回京后,邓小平指示中央书记处找水电部定方案。这年12月,周恩来主持召开治黄会议,邓小平积极协助解决三门峡工程的改建问题。此后,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次改建获得了成功,在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黄河上游,从青海省的龙羊峡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全长918公里,坡陡流急,峡谷险滩众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刘家峡水电站是80年代之前我国修建的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于1958年9月开工兴建,1961年因调整基本建设计划而暂停施工,1964年复工,1969年3月第1号机组投产发电,1974年12月工程全部竣工,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5.8亿千瓦时。1966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偕同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视察了正在紧张施工的刘家峡水电站。上午11时许,邓小平等乘坐专列到达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所在地——甘肃省永靖县小川镇,在招待所会议室,听取了工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刘书田关于刘家峡水电站1964年复工以来的情况汇报。然后,邓小平等驱车沿着1720公路来到右岸察看了施工现场。邓小平在察看中提出了“战刘家峡,装盐锅峡,看黑山峡”的黄河上游总体建设规划,为黄河上游连续进行大规模、滚动式开发指明了方向。

不仅三门峡工程、刘家峡工程留下邓小平视察的足迹,黄河上其他水利工程也留下了他考察的身影和操劳的心血。1960年2月18日,邓小平偕同彭真、刘澜涛、杨尚昆视察了黄河花园口水利枢纽工程。1964年4月上旬,邓小平视察内蒙古自治区,到黄河边的巴彦高勒观看了河套水利枢纽工程。邓小平深知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能农牧两旺。他对内蒙古自治区负责同志说,搞牧业也得有水,没有水,牧业也搞不起来,要好好规划一下。跑完了内蒙古自治区,邓小平又到黄河下游的山东,重点考察了那里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他在听取山东省委负责人汇报时说:“台田搞好了也能高产。”“能打机井的地方多打机井。”“要多疏通河道,多做田间工作,不但解决涝的问题,还要解决旱的问题。”“引黄河水问题还未解决,山区、胶东、鲁南要搞水土保持。”邓小平言语不多,但说到水利问题,却讲得很具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关心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979年7月下旬,邓小平到山东视察。在青岛,当他看到几辆消防车不时地在疗养区内来回穿行时,便问:这是干什么的?陪同的青岛市负责人回答说:青岛夏季缺水比较严重,疗养区需从外面运水进来。邓小平听后指着干涸了的喷池说:这么好的风景,没有水就把名声败坏了,条件不具备先不要开放。他还认真询问了青岛居民饮水、工业用水等问题。当他得知居民饮水难时,心情沉重地说: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青岛连水都没有,搞开放旅游业是不行的,无法接待外宾,要赶快解决水的问题。此后,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引黄济青”工程。经过努力,这一工程于1989年11月竣工,基本解决了青岛市用水问题。

80年代初,黄河大堤亟待重新整修,一批治理黄河的工程正在施工。但是,当时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81年黄河下游防洪基建投资仅安排了5000万元,邓小平得知后当即表示:“黄河防御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问题,每年5000万元不行,还要增加经费。你们写个报告,我们可以研究。”在邓小平关心和支持下,中央决定动用国家预备费5000万元,用于增加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费用。当年许多项目压缩停建时,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速度却加快了。这又一次体现了邓小平对黄河水情的警惕,对黄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责任心。

每到一地都号召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

邓小平不仅仅关心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都要号召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

1958年11月初,邓小平到贵州视察。他在飞机上看到贵州好多山上没有树。一下飞机,他就说:“贵州光山多,要搞活绿化。”他看了贵州的自然条件后强调“要搞水电站,先搞小的,每个水电站兼顾灌溉。只要水抓到了,综合利用是容易的”。

1958年5月25日,邓小平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1961年5月10日,邓小平在彭真、刘仁陪同下视察了密云县。他仔细询问了密云水库的库容、蓄水量、放水量,他指出,水库这么大,要发展渔业。见到有人在山坡烧荒,他提醒大家:要注意水土保持,开荒得有个政策,不要烧山。他要求水库四周的山上要栽树,对种树搞得好的,要奖励。

从1958年9月至1983年8月,邓小平先后5次视察黑龙江,对这个资源大省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其中也包括森林保护、治水造林问题。在林区,邓小平强调要边伐边育保持平衡。针对农业问题,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荒造成环境恶化。

1981年8月,邓小平到新疆视察。他关心新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关心新疆的水利和造林。在天池,邓小平静静地伫立湖畔,深情地眺望耸立在云烟上的博格达雪峰和不远处的一泓碧水,对身边陪同的同志说:“风景不错,要保护。要发展旅游。”在吐鲁番,邓小平视察了防风林和坎儿井。他接见吐鲁番地区党政领导同志,指着郁郁葱葱的树林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发展水利,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曹应旺)

(摘自《中国水利》)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