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第47章艰难时日(2)

邓榕

2016年08月10日08:57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75年11月20日,政治局召开会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十七人会议,专门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毛泽东希望通过这个会议,在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这一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会前,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个“决议”的基调应该是:对于“文革”,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毛泽东让邓小平主持作这个决议,一是让邓小平这样对“文革”有看法的人来作这个决议,可以堵住对“文革”持异议人的嘴,让人不敢再唱反调。二是,毛泽东再给邓小平一个机会,让邓小平改变观点。毛泽东对邓小平,真应该说是“仁至义尽”了。分析毛泽东的内心,他既真心地赏识邓小平的才干和品格,又恼恨邓小平对“文革”的态度。他对邓小平一再留情,是希望邓小平能够就此妥协,顺从了他这一个最后的心愿。毛泽东实在是太老了,太疲倦了,这一番“安定团结”的政治格局,是他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所进行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想再变动了。但是,令毛泽东悲哀的恰恰却是,邓小平具有和毛泽东一样的性格,也是一个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会让步的人。在毛泽东这样殷切的期望下,邓小平没有接受毛泽东的这个建议。邓小平明确地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邓小平的意思说得明明白白,九年“文化大革命”,他被打倒了六年,作为一个脱离运动的“世外”之人,对于“文革”,他既没有参与也“不了解”,因此“不适宜”由他来写。其实,最根本的,他不愿意违心地主持写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

邓小平这种完全不让步的态度,使得毛泽东下决心进行“批邓”。在毛泽东政治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要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化大革命”,他不容许任何人对此存有非议,更不容许任何人翻“文革”的案。这是他所坚持的最后原则。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名为“打招呼”的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向党政军高级领导层传达毛泽东对刘冰等人的信等有关指示。因为此时,还是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所以在召开“打招呼会”的会前,由邓小平将中央草拟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报送毛泽东审定,并将开会的方式向毛泽东作了报告。11月21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遵照主席指示,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免犯错误。现拟了一个一百三十六人名单,并拟了一个打招呼的谈话要点,都是由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了的,现送上,请审阅批示。打招呼的办法是,把大家召集到一块谈,政治局同志都出席。政治局商量,准备把谈话要点发给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以及省市委第一书记,也给他们打个招呼,此点也请主席批准。”

对邓小平的报告,毛泽东批示:“很好。但不仅只是老同志,要有中年、青年各一人同听同议。如同此次十七人会议那样。即也要对青年人打招呼,否则青年人也会犯错误。请政治局再议一次,或者分两次开,或者先分后合。”在写这封信的次日,可能是经过了一番考虑,毛泽东的想法有所改变,他又给邓小平写信,说:“还是你们议的好,先给老同志打招呼。青年问题暂缓。因有的还未结合,有的在打派仗(如七机部),有的貌合神离(如清华),召集不起来。”

1975年11月24日下午,中央召开“打招呼会”。后来称这次会议为“第一次打招呼会”。参加会议的有全体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党政军机关一些负责的老同志,共一百三十余人。会议由仍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主持。邓小平先讲话。他说:“今天开的是打招呼的会议。在北京的政治局委员都到了,还请了一百多人。先念一念毛主席批准的政治局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简短的开场白后,邓小平宣读了毛泽东亲自审阅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要点》内容如下:一、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等诬告迟群、谢静宜,矛头实际上对着毛主席。根据毛主席指示,清华大学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刘冰等同志的信展开了大辩论,并已扩大至全校师生。二、毛主席指出: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毛主席的指示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出现的问题绝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有些人总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总是要算文革的账,总是要翻案。通过辩论,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是完全必要的。三、毛主席指示,要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以免这些同志犯新的错误。

念完《要点》后,邓小平讲:“下面稍微说明几点。”他所作的“说明”,主要是以下几点:一、“三个正确对待”的问题,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要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二、毛主席说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有一种提法,说以毛主席“三项指示为纲”,这是不正确的。阶级斗争是纲,其他两项是目。三、要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应该支持和肯定,不要指手画脚,教育界和各行各业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四、老中青三结合,特别是对青年干部,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不对。最后,清华这场大辩论很快要扩大到全国,至少扩大到教育、文化领域。

邓小平传达的《要点》和他的讲话,实际上是“奉命”把毛泽东对他的批评向老同志们做个通报。而毛泽东指示召开这次会议,则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让邓小平在传达的时候当众作个检查;二是要通过这次传达,切切实实地给老同志们“打个招呼”,要大家都知道毛泽东的态度,让老同志们回头转弯,不要再“犯错误”了。

1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扩大传达到党政军各大单位负责人,并要求进行讨论,将讨论情况上报中央。

在召开这次“打招呼会”和下发中央通知后,开始了一场新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这个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范围。持续进行了九个月的全面整顿工作,至此中断。“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不断地深入和扩大,从不点名地批判邓小平,最后发展到公开点名批判邓小平。

久已梦想的“批邓”终于实现,“四人帮”欣喜若狂。早在10月份,王洪文在上海,就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负责人,以及文化部的刘庆棠等人多次密谈。王洪文叮嘱这些“四人帮”党羽:“要密切注意清华、北大动向,那里有大事。”他还让这些人“要讲究策略”,要“振奋精神,准备斗争”。后来,王洪文还将“四人帮”在上海的爪牙召到北京打招呼。他嚣张地诬蔑:“邓小平是还乡团的总团长,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是还乡团的分团长。”

对于邓小平来说,发起这场运动对他进行批判,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他既然下定决心进行全面整顿,既然下定决心坚持不妥协的态度,就早已做好了被再次批判和打倒的精神准备。在全面整顿的过程中,他就多次讲过,要做一个“不怕被打倒的人”。他曾说过:“老干部要横下一条心,拼老命,‘敢’字当头,不怕,无非是第二次被打倒。不要怕第二次被打倒,把工作做好了,打倒了也不要紧,也是个贡献。”在忍受批判的同时,除了继续做好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以外,邓小平最关心的,是周恩来的病情和治疗。他经常去看望周恩来,他要尽其可能,安排好周恩来的治疗,以及他能为周恩来做的一切事情。10月16日下午,他和其他中央领导在大会堂听取医生汇报周恩来的病况。10月17日上午,他在住地与邓颖超谈周恩来的治疗等项事宜。11月4日上午,他再次在住地约邓颖超谈周恩来的病事。11月11日晚九时半,他与其他中央领导一起听取医疗组汇报周恩来的病情。16日晚十时半,他与王洪文、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等听取医疗组请示关于周恩来病事有关问题。11月27日下午三时,他与中央其他领导一起听取周总理医疗组的汇报。

(未完待续)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