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星火 点亮东方——追寻中共先驱海外探寻真理的足迹【2】

2016年06月29日15:33    来源:新华社    手机看新闻

朱德:纪念牌匾镌刻“不解之缘”

德国哥廷根城东的普朗克街3号坐落着一幢二层带阁楼的红色砖房,正墙上可清晰看到一块大理石纪念牌匾,上面用德语镌刻着:“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3—1924”。这就是朱德当年留学德国曾居住过的地方。

目前哥廷根档案馆依然保存了很多朱德留学期间的资料和照片,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朱德的户口登记卡。卡上登记了“姓名朱德”“出生地四川省”“国籍中国”以及居住地等信息,左下角还附上了朱德和妻子的证件照。黑白照片中的朱德身着西装,系着领带,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上世纪20年代初,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启发,朱德认识到“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行不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救国道路,因而远赴重洋来到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德国。

1921年朱德经上海来到欧洲,并于1922年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至1924年期间,朱德来到哥廷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专业。

在房东女儿玛格丽特的记忆中,这位“很谦虚,瘦长”的学生曾多次邀请他们品尝自备的中式饭菜。住在普朗克街期间,朱德也经常与玛格丽特的多年驻外的外交官父亲探讨军事话题。

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教授艾哈德·罗斯纳说,当时分布在欧洲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不仅仅是“关切祖国未来的政治团体”,同时也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真正对话的载体”。

邓小平:入学履历见证热血青春

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向西南步行10多分钟,就是当年中山大学的旧址——沃尔洪卡街16号。这里曾经是莫斯科最古老的一所中学——莫斯科省立第一文科中学的所在地,后来成为中山大学的校园。如今,这栋大楼已摘掉16号的门牌,为一间公司所有。

1926年初,邓小平与十几名伙伴来到莫斯科。在风景秀美的中山大学,以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多佐罗夫为俄文名的邓小平开始学习俄语、马克思主义史学、东西方革命运动史、军事事务等学科,学期设置为2年,每周上6天课,每天8个小时。

邓小平在入学履历中写道:“我过去在西欧工作时,每每感觉到能力的不足。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必使自己对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训练,听党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而奋斗。”

在苏联的学习经历让邓小平对共产党发展模式有了更多角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认识。

20世纪初,中国留学海外的先进分子宛如散布在亚欧地区的一盏盏红色星火,他们纵情燃烧自己,将高尚的追求、澎湃的激情,转化成爱国救国的无畏行动。其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造就了一代苦干实干的共产主义先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执笔记者:王玉,参与记者:郑斌、彭梦瑶、刘秀玲、沈红辉、冯玉婧、温馨)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