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16年05月18日08:32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邓小平多次提出我国改革的评价标准问题。1983年1月12日,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表述后来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党章之中,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进而,习近平提出“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思想,与邓小平推进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我国改革理论创新和改革进程的内在延续性和一致性。

  “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论断新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实践的新认识。我国改革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发展重点不同,评价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内涵。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之时,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鼓起勇气冲破一切阻碍我国发展的障碍、不断深化改革无疑是有力的助推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无论是改革的深度还是改革的难度都在加大。“两个是否”标准的提出,正确把握了新常态的特征,对于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坚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信心,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赵大国 整理)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