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渠江水碧华蓥青 历史画卷颂伟人

蔡世武

2016年04月12日07:43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饮水思源,恩情难忘;回首往事,热情激荡。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的一代伟人,人们把他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广安是小平同志的故乡,这里深深镌刻着他金色童年的足迹,这里有他深深牵挂的父老乡亲;巍巍华蓥,悠悠渠水,永远述说着小平与故乡、人民与小平的依依深情。

改革福音直传家乡,广安人民奋力争先

家乡人民的命运与小平的起落始终休戚相关。十年浩劫,广安是“重灾区”,牌坊村三易其名就是见证。清末协兴邓家老院子一带叫姚坪里;因有一座乾隆御赐牌坊,解放后改名为牌坊村、牌坊大队。1961年邓小平任总书记,因其提出“猫论”,当时实行的“三自一包”政策很快使农村经济复苏,村民们将队名改成伟大大队;“文革”开始,北师大“红卫兵”窜到此地捣乱,砸烂吊牌,涂成“反修”大队;直到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牌坊村又才恢复原名。在长期的折腾中,牌坊村民和全国各地一样“学大寨”——“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大家磨洋工”,人平每个劳动日值8分钱,全年产值40多元,比全省低一半。1975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大寨当着3700多名与会代表斥责江青:“四川人均一年90几块钱,在全国倒数第二,这行吗?”会议之前,他在接见外宾时还谈到:“我的家乡广安,人平占有粮食200多斤,一个农民平均收入才几十元,我的家乡是那个样子!”可是会后不久,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了。

“四人帮”倒行逆施,大刮“反击右倾翻案风”,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人民深受其害。1976年,广安县应交征购粮1100多万斤,不但差一半未交清,反而倒吃返销粮,但仍然无法解决温饱,“填肚子”成为最迫切的问题。灾民四处逃荒,出现了“百万难民下渝州”,大批灾民到西南制药三厂捡玉米渣,县委书记带队到前锋火车站劝阻的可悲局面;更有人到县委门前刮树皮充饥。这时,广安人民发出了呼唤改革的愤怒呐喊:“我是广安叫花子,最恨江青几爷子,小平同志快出来,免得我们饿肚子!”时隔数十年,这不仅传为一段历史佳话,而且在重庆北碚的石岩上至今还能找到相关内容的一些残刻。改革势在必行。不搞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领袖和人民的心想到了一块。

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为了打破中国“万马齐喑”的局面,果敢地发动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大变革。为了推动其进程,用小平同志的话说,他是到处“点火”。他在成都“点火”是1978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听取省委的农村工作汇报后,用“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比喻,高度肯定了广汉县金鱼公社“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的经验。1月29日,省委批转广汉的报告让各地效法;2月1日,邓小平再次肯定“包产到组、以量定工、评工到人、超产奖励”的办法和经验,并利用赴缅甸、尼泊尔访问的间隙,于2月2日下午,同夫人卓琳及大妹邓先芙一起接见了广安县委邓欲治、黎仁海、张家义3人,再次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他要邓欲治带话给县委:“把农业搞上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抓好。”广安县委按照省委要求,在解放思想,大力实行农村包产责任制的同时提出一个口号:“努力建成千斤县,好让小平回来看”,这大大激发了全县人民的生产建设热情,农、林、牧、副、渔一齐上,形势迅速好转。到了1980年底,广安人民生活安康,县委拟在刻有颜真卿“忠孝”二字的城西秀屏山,建一公园让百姓提高生活品质。应乡人之函请,小平同志欣然题写了“萃屏公园”园名,至今这四字仍镌刻在郁郁葱葱的公园门首。

“窗口”洞开日新月异,五洲宾朋赞誉有加

1977年夏,县城涵虚园一株雄铁树首度开花,恰逢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百万人奔走相告,毗邻数县的群众驱车前来参观。1980年这株铁树连续四度开花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下榻于此园萃屏宾馆。他站在紫金山巅,望着滔滔渠江、巍巍白塔、点点风帆和广袤的绿色原野,深情地赞誉“金广安”像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图画;称羡那“状如宝塔,色似黄金,香若腊梅,熠熠生辉”的铁树花,像一盏明灯照耀东方大地,又像一柄宝剑直插天地之间。他抗日战争时期就在中国服务,创办了黎培学校。随着他的长篇访问记——《广安·邓小平的家乡》在香港《东方地平线》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使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安更是声名远扬。

接着日本《朝日新闻》,意大利安莎社,加拿大、法国、瑞士等二十多个国家的记者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特别事务助理夫妇都前来瞻仰邓小平旧居。“窗口”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说,“像韶山一样明亮,似淮安一般美丽,再加点神秘,这就是广安”。日本著名政治评论家落河信彦参观后写道:“衷心祝愿中国二十世纪最后最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健康长寿!”西德一位传记作家,本来他随团赴成都采访,可到了成都后却擅自离队,搭了一辆煤炭车奔到广安。到了牌坊村,他去池塘边洗尘,与孩童们嬉戏;访户串院,拜会老人;拜农民为师,学扶犁使耙,一个下午就“咔嚓”了几个彩卷。夜幕降临,他又在农家赏月、进餐、看电视,谈笑风生。待村民散尽后,他才跑去找旧居管理员陈贤松,恳求在邓小平同志出生的床上坐一夜。他说:想坐在床边拍张照,随他的著作一起寄给各国友人,请他们也来这里,寻觅中国改革开放的足迹,汲取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经验。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广安连续9年粮食增产、生猪增长、现金增加。1987年,“土改”时被分配住在小平旧居的9户农民,分别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式砖瓦房,自动搬出了“邓家老院子”。他们说:“掏出一颗真心来,不带半根竹木走”,把小平旧居完整地交给县人民政府,此后,这17间约800平方米的房屋全部作了展室。几百幅照片分成“革命年代”“建国以后”“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个展区,真实地再现了小平同志戎马倥偬、三落三起、运筹帷幄、功勋盖世的光辉一生。由于村民主动捐献文物,小平出生的那张龙凤雕花木床“完璧归赵”,至今这张床和一些桌椅,仍无声地向瞻仰者诉说着小平儿时的故事。

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历史画卷世代传承

1982年秋,邓小平长女、画家邓林和朱德长女朱敏及著名国画家杨延文一同来到牌坊村。

公路两旁矗立着一幢幢、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新房,各家各户的房梁上吊着金色的玉米棒,地坝里、房顶上晒着黄闪闪的稻谷和红辣椒。时逢挂果季节,村里满树满院,红红黄黄、浓浓密密的硕大果实,诱得人心旌荡荡、遐思缕缕。邓林当场画了一幅梅花,题跋是:“壬戌秋冬,初回广安老家,心情激动,家乡变化之大,实在叫人高兴。”杨延文则画的“渠水长天一色——邓小平同志旧居”,跋曰:“一九八二年秋来广安参观牌坊大队小平同志旧居后即兴而作。”第二年,他在北京又重画了一幅,刊登在红旗杂志扉页上。

1983年秋,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由于经常在川报头版头条看到有关广安发展变化的消息,悄然寄来一幅隶书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首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马老激情满怀,盛赞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功绩。

1986年5月,“红墙摄影师”杨绍明同新华社记者来到广安,给县委赠送了他刚出版并由九旬书画大师刘海粟题字的大型画册《邓小平》。接着用了一周时间跑遍城乡,拍摄了大量的影带和照片,带回京给小平同志观看,这实际上是代家乡人民向小平同志作了个简要汇报。

这年春天,甘肃省武都县农民张玉才,千里绍绍从大西北来到小平旧居捐赠五千元绿化费。他说:“靠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发了财,请陈贤松同志代为栽种小平儿时喜欢的白果树和芙蓉花。”此事正巧被前来参观小平旧居的原总政宣传部副部长魏传统碰着,他当即挥毫题诗:“华居少星斗,陋室多杰人;今日富裕者,不忘牌坊村。”道出了亿万农民的心声。

1990年春天,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宁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并由广安县文联筹资承办的首次“全国邓小平思想理念研讨会”,于10月23日至26日在广安县紫金山麓的涵虚园召开;除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四川省、地委负责同志出席外,还有全国50位知名专家学者撰文、赴会。为志永久,广安县邮电局还发行3000枚首日纪念封,精心设计的会徽图案是“众星拱月”。泱泱中华大国,在小城首开先河,系统研讨邓小平理论,可算是家乡人民表达对小平同志无限热爱的一点心意吧。

一声噩耗惊人寰,神州泪雨洒江天。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邓小平同志离开了他深情爱着的祖国和人民。倾刻间,山峦雪域同悲,草原河川呜咽。2月25日,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刊登了广安人民敬献的一副挽联:“日星隐曜青山垂首九州儿女恸悼世纪巨擘;风月潜形碧水无言十亿尧舜矢志千秋宏图。”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他像一颗璀灿的星座,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天穹上,照亮着中华大地。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