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卓琳同志: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中共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小平故居陈列馆

2016年04月06日07:34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清明时节,在卓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广安人民以不同形式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对卓琳同志寄予无限怀念。

卓琳(1916.4.6-2009.7.29),原名浦琼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邓小平同志夫人。她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10年2月,被评为“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937年,卓琳来到延安,在这里结识了邓小平。1939年9月,邓小平和卓琳在延安结婚。在相伴走过的58个风云多变的春秋中,卓琳始终和邓小平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伴随邓小平“两起两落”的考验,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陪伴邓小平一路走过。在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激越的一生中,她把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邓小平和她与邓小平为之奋斗的事业,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

坚守信仰的共产党人

1916年4月6日,卓琳出生在一个富甲乡里的工商名绅家庭里,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她的父亲浦钟杰(1871-1950),字在廷,是著名实业家,支持过蔡锷的护国运动和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

1926年,卓琳跟随父母定居昆明,在这里她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接触新思想。卓琳的四哥浦承绪早年留学日本,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回国后带回了大量革命书籍,卓琳被书籍中的进步思想深深吸引。但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她的音乐教师赵琴仙。昆华女中的老师赵琴仙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宣讲共产主义,卓琳深受感染。有一天,赵琴仙突然被捕了,在被押赴刑场时,这位戴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员慷慨悲歌,高喊革命口号。那英勇就义的场面与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形象,深深铭刻在卓琳心底。

1936年,卓琳怀抱实业报国、科学报国的理想,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在北大,她积极参加了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乔装成百姓模样的卓琳,躲过日本军队的搜查逃出北平。转船倒车,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次年年初,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并因工作需要而改现名。

相夫教子的贤内助

在邓家,卓琳是“中心”,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

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经过战争磨炼的卓琳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那时,邓小平被分配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干钳工活儿,卓琳在厂里缠线圈。“发配”江西的3年零4个月,他们一起挖地、拔草、种菜、施肥,虽然空间有限、空气压抑,却甘之如饴,夫唱妇随。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和卓琳被秘密禁锢。在与家人子女音讯隔绝的状态下,两位老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十年磨难,两度沉浮,世态炎凉,风云多变。卓琳一直没有放弃对党、对国家、对爱人深沉的爱,一直追随邓小平左右,在批斗和折磨中与爱人相互依靠,共同坚守着一种对党和人民的大爱和彼此之间的深爱。

在生活上,卓琳给予邓小平无微不至的照顾。邓小平需要安静,卓琳就规定,家里谁也不准吵。邓小平工作累了,需要休息时,卓琳就把小孩子拉到他跟前,陪他散心。邓小平晚年戒烟了,卓琳就规定,在家里,谁也不准抽烟,不能当着邓小平的面抽烟。邓小平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每天晚上吃几粒安眠药,都是由卓琳来安排。在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爱喝龙井茶,比较贵,也爱抽点烟。一向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卓琳对丈夫舍得开支。每天上午下午,她都给丈夫泡上一杯浓浓的龙井。邓小平喝完后,她自己则接着喝剩下的茶根。

邓小平与卓琳育有5个孩子,邓朴方、邓质方是男孩,邓林、邓楠、邓榕是女孩,这些孩子成年之后职业各异,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邓小平和卓琳配合得非常和谐、默契。教育孩子的具体事情,邓小平从来不管,全权放手,交给卓琳。他相信,妻子有能力教育好每一个孩子。长女邓林曾经说:“我爸爸认为我妈妈做什么事情都很合适,不合适的地方,我爸爸会用一句话、半句话去点拨一下,我妈妈立刻心领神会。”

卓琳曾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日本入侵中国,打断了她的学业,毁灭了她所追求的科学救国的理想。和平年代,卓琳把对科学的追求融入对孩子的教育。后来,邓小平和卓琳的5个孩子中,邓朴方、邓楠和邓质方3人,都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从这一点,足见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力之大。

勤勤恳恳的卓秘书

卓琳是一位知识女性,工作中有很强的能力,在许多岗位上都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她本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岗位,也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重用,但她没有去追求。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随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卓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这一要求也非常符合卓琳的性格,她本来就是一个不爱出风头的人。进北京后,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给丈夫当秘书,主要负责整理邓小平批阅过的各种文件。

卓琳说:“这项工作实际上挺复杂的。当时中央领导人当中,数他要看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看过的文件要有专人负责整理。我在家里专门找了一间屋子,把所有他看过的文件都摆开,一件件地登记,然后整理成册。每半个月或一个月,用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办公室……那时候,我上交的文件最全。所以当时中央存档的文件,用的就是这一套。”如今,卓琳上交的邓小平批阅过的文件大多还保留在有关的档案部门。

邓小平常常回忆说,他最忙的时候,是担任总书记的10年。而这10年,邓小平只有两个秘书——王瑞林和卓琳。

热心助人的“大姐”

对各自的弟弟妹妹及家人,邓小平和卓琳也是尽力帮助和照顾。从1952年邓小平到北京工作起,邓家就是一个大家庭。除了自己家的5个孩子外,邓小平和卓琳还把邓小平两个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老战友的孩子接到家中抚养,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邓小平身边的几位护士,从护校一毕业就到了邓家,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渐渐的,她们长大了,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了。生完小孩,她们都会把孩子抱到邓家,让邓小平和卓琳看看。护士王海珍说:“我生孩子的时候,卓秘书(邓办工作人员对卓琳同志的习惯称呼)还去了我们家,我根本没想到。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特别热,我爱人连上衣都没有穿,一开门看是卓秘书,赶紧往屋里跑去穿衣服。让我特别感动,因为那次是刚生完孩子3天左右。卓秘书是云南人,云南人都讲究由娘家人来给姑娘送醪糟下奶,所以她给我带了1桶醪糟,还有10斤鸡蛋,代表首长来看我,还给我孩子送来一身衣服,现在我还留着。”

情系家乡的媳妇

作为邓小平的夫人,卓琳虽然没有到过广安,但她同丈夫一样,时时牵挂着广安的人民和广安的发展。1978年2月,邓小平在阔别故乡58年后,和卓琳一起在成都第一次接见了来自广安的故乡人。1986年2月,邓小平一家回成都过年,第二次接见了家乡代表。邓小平亲切地、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并专门安排卓琳与他们开家乡座谈会。邓小平逝世后,卓琳在北京多次接见来自广安的家乡人,了解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叮嘱广安的领导要搞好家乡的绿化,多植树造林,同时还要搞好家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卓琳寝食不安。5月15日,92岁高龄的卓琳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2009年2月,当卓琳得知广安遭受了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时,当即率全家向广安灾区人民捐款2000元,并向灾区人民致以深切慰问。邓家子女还捐资5万元,帮助广安籍现役军人解决特殊困难。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建设也得到了卓琳的大力支持。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纪念邓小平为专题的博物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共收集了有关邓小平的408幅图片、170件文物、200多件档案文献资料,其中许多见证重要历史时刻的文物都是由邓小平家人捐赠的。2003年8月13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正式开馆,为将邓小平故里定位为广安的“立市之魂”,彰显广安城市的政治优势和精神魅力,发展广安红色旅游提供了重要载体。

2009年7月29日,卓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各界群众用不同的方式沉痛悼念,缅怀这位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和邓小平一样,卓琳也留下了这样的遗愿: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撒入大海。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她要在大海深处,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平凡而伟大,是卓琳一生的最好写照。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相夫教子、夫唱妇随、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也看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坚守信仰、心怀大爱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卓琳离开我们已6年多了,今天我们怀着深切的思念之情追忆卓琳充满传奇的一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对于信仰的坚守、对于爱情的忠贞、对于家庭的奉献、对于亲友的真诚。她以赤诚之心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她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她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