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文革”岁月里的那件工装

2016年03月16日08:46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时所穿的蓝布衬衣。

小平故居管理局如今珍藏的这件被穿洗得泛白的蓝布衬衣,还能看到些许无法洗净的油渍印迹,它是邓小平在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时的工作服——当年,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这里一干就是3年零4个月,这期间,他深入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索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最终在第三次复出后引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

拖拉机修配厂来了两位特殊工人

1969年10月29日,江西省新建县望城乡拖拉机修配厂新来了二位特殊的工人。他们就是被林彪签署下达的所谓“一号命令”,“战遣疏散”来江西的邓小平、卓琳夫妇。

生活安顿好之后,邓小平、卓琳夫妇开始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

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离他们居住的步校只约一公里,是一个修理农机配件的小厂,全厂有八十来人。北京的人和省里的人来到厂里勘察后,省里通知厂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罗朋:邓小平夫妇要来这个厂监督劳动。省里交代,要绝对保证邓小平夫妇的人身安全,不许发生围观揪斗,有事直接向省革委会保卫组报告。至于称呼,既不能叫同志,也不要直呼其名,就叫老邓。邓年纪大了,活儿也不要太重,派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即可。

罗朋,抗日战争时期曾是邓领导下的冀鲁豫军区的一名干部,在太行山曾多次听当时的政委邓小平作报告,所以,说起邓小平,他一点儿也不陌生。解放后,罗朋曾在北京公安部任副局级干部,1959年反右倾时因“犯错误”被下放到江西,“文革”后辗转到了这个小小的县级厂子。邓小平要到他的这个厂里监督劳动,对于他来说,不只是没想到,简直是惊愕不已。虽然此时的邓小平是“全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但作为老部下,罗朋对邓还是有感情的。接到指示后,罗朋在厂里迅速召开支部会,在全厂做了布置,并专门安排了一间小屋,准备给邓小平夫妇休息。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手艺再次派上用场

到工厂上班的那天,邓小平和卓琳身着工厂统一的工装,从大灰木门上的一扇小门中跨出小院,走上了步兵学校红色的沙石路。听着沙石踩在脚下咯吱咯吱作响,看着周围满眼的苍翠碧绿,周围的景物,每一样都是那样的新鲜。自“文革”爆发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出来,第一次“自由自在”地走出来,去“上班”,去和世人接触。在禁锢了三年之后,这种感觉,无异于解放,无异于新生。

拖拉机修造厂同当时不少工厂一样,是按部队的连、排编制,一个车间就是一个排。车间负责人陶瑞缙是排长,他厚道直爽,人和气,又心细。邓小平在他的车间里干活,他很欢迎,真心诚意的欢迎。他认为什么“走资派”,来我这里干活,就和我们一样。厂里的工人们想法也和陶排长一样,老邓年纪大了,放把椅子。他累了可以坐坐。老卓身体不好,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吧。

安排老邓干什么活呢?这可是费了陶排长的一番心思。一开始,他想让老邓干点轻活,就分配他用汽油洗一些零件。但是老邓年纪大了手抖,拿不住东西,而且弯腰也困难。洗东西不行,陶排长又想安排老邓干点看图纸的轻活儿。结果老邓眼睛老花了,看不清楚。最后,还是邓小平自己提出,想干一点出力气的活。陶排长问老邓,用锉刀锉点零件怎么样?邓小平立刻表示同意。钳工工作台在车间的一角,上面放着钳工工具。邓小平看见后很高兴,拿起锉刀便开始干活。陶排长一看,邓小平完全不像一个新手。他哪里知道,早在四十年前,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在雷诺汽车厂里干过钳工,虽时隔已久,但对这门手艺并不陌生。当听到陶排长意外的赞叹时,邓小平笑了笑。邓小平自己也没有想到,早年在法国一边干革命、一边学的这门手艺,几十年后竟然在江西的这个小工厂中派上了用场,真可谓世事难料呀。

在邓小平夫妇来厂之前,根据上面的交待,任何人不经许可,不许与他们接触。初来之时,工人们只能向邓小平夫妇投以好奇的目光。要知道,这些大部分来自农村的老实巴交的工人,哪见过来头这么大的人物。什么以前的领导人也好,什么现在的大“走资派”大“黑帮”也好,他们都没见过。几天以后,工人们就习惯了。邓小平和卓琳,同他们一样,每天都来,每天都在一起,干着一样的活儿。没用多久,大家就都熟悉了。那些什么规定,什么好奇,也都跟着消失了。工厂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对于邓小平夫妇来说,每日能和工人们在一起,远离政治的漩涡,没有标语,没有批判,没有口号,也不再孤寂。在“文革”普天之下皆混乱的情况下,在揭发批判满天飞的险境中,人与人之间,能够自然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说笑,实在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活享受。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热天寒,除生病有事外,邓小平夫妇每天都会通过一条田间小道,到工厂上班。在江西的三年时间内,参与劳动、和工人的接触,成了两人不可缺少的、也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活内容。

衬衣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南昌,是中国有名的大火炉,这里的夏天真热!在南方呆惯了的人可能好多了,但久居北方的人刚到此地,实在不太习惯。

邓小平夫妇每天去工厂上班,早上8点走,半小时到拖拉机修造厂。卓琳拆线圈,邓小平当钳工,一干就是半天。

卓琳拆线圈还可以坐着,和师傅们聊聊天,邓小平只能站着。天气本来就热,一劳动一做工就更热。邓小平每锉一会就要出一身汗,几次下来衣衫就为汗水浸透。卓琳看他大汗淋漓的样子,劝他锉一会儿坐下来休息一下。年近七旬的邓小平说:“不是不坐。一坐下来,我就站不起来了。”

在拖拉机厂三年零四个月的清贫生活,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件蓝布衬衣正是他在拖拉机厂劳动的最好见证,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三落三起”中第二次被打倒和第二次复出的见证,更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长达三年思考的见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见证。

据中新社2008年12月18日的一篇报道,当日,邓小平“文革”期间被“下放”地——江西新建县“小平小道”陈列馆(注:“小平小道”指邓小平当时驻地与工厂之间的小路)正式开馆,邓小平夫人卓琳特别发来贺信。卓琳在信中说,在新建县的三年里,邓小平每天参加劳动,看书、看报、听广播,密切关注形势。参加劳动,与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参观,使他了解了民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通过三年的观察,邓小平更加忧思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从“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知识链接:

“一号命令”:“一号命令”又称“第一个号令”,内容是:1969年10月18日,为了防备苏联以谈判为由,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林彪命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1986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在表述这个历史事件时说:根据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林彪在苏州作出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后经黄永胜等以“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正式下达,引起各方面的极大震动。(刘慧 记者 胡佐斌 朱丽 文/图)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