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后,共产党已得半壁江山,解放全中国,已指日可得。
1949年3月5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刘伯承、粟裕请假。
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于2月28日联袂赶往西柏坡赴会。
在西柏坡一个简朴的会场内,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
会议决定主要如下:
一.批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二.人民解放军应争取解放长江以南的华中、华南各省,及西北地区。完成渡江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
三.解放军应把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先占领城市,后占乡村。会议还研究了经济问题和民主革命等问题。
七届二中全会讨论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中共中央的视野,已开始转向怎样建国,怎样把中国由一个旧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全会闭幕的次日,也就是3月14日,中央召集了一个座谈会,议题是对各大区的人事安排提出方案并做出决定。
出席会议的除中央领导外,还有各大区的主要负责人,包括西北的彭德怀,东北的高岗,华北的聂荣臻,华中的邓子恢和林彪,中原的陈毅、邓小平。
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邓小平。
毛泽东让邓小平提出华东管辖范围和人事安排。邓小平显然已经经过充分的准备,他深知毛泽东委以他“点将”之任务的重要性。
邓小平拿出一个名单,边念边解释。
中共中央华东局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十七人组成,邓为第一书记。
华东区管辖范围有:上海、南京、杭州、芜湖、镇江、无锡、苏州、武进、南通、宁波等城市,地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
华东区共有军队两百万人。上海市由陈毅任市长。
南京市由刘伯承任市长。
邓还谈到其他许多有关的人事安排建议,谈了部队过江后新区筹粮办法,谈了城市筹款办法,谈了货币使用办法,还着重谈了接管上海的
工作。
对于邓的细致而又周全的报告,毛泽东欣然表示赞同。他说:“人事配备,现在就这样定,将来有变动再说。”
此次会后,毛泽东再次召集邓小平、陈毅等商讨渡江作战问题。
父亲告诉我们,毛泽东当时亲口对他说:交给你指挥了。
毛泽东对邓小平说这句话,不是第一次。在淮海战役时,毛泽东也这样说过一次。
在西柏坡开完会后,父亲和陈毅一起回前方。
这时,他们二人的心情轻松多了。4月份才进行渡江战役,军队正在休整。父亲对我说过:“开完会后,我和陈伯伯顺便去爬了泰山,还去曲阜看了孔庙,然后我们才回前线。”
父亲和陈毅都是史学兴趣极浓厚的人,也都极爱游览观光之赏心乐事,这次游览,是他们二十多年来都未曾享受过的逍遥自在,他们一定相当开怀。一路上,他们一定是谈笑风生,悠哉悠哉者也。
二中全会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个野战军的番号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
一野,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二野,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三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
四野,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达四百万人。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下一个大的战役,就是渡江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中央部署,由总前委率领第二、第三野战军于4月中旬进行渡江战役。
3月26日,总前委在蚌埠附近的指挥部召开第二、第三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由邓小平主持讨论渡江作战方案。
3月31日,总前委移至合肥以东。
在这里,邓小平亲自执笔撰写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电报中央。
纲要提出,敌军总兵力是二十四个军四十四万人,我军二、三野战军共计七个兵团二十一个军一百万人。我军占有绝对优势。拟将渡江部队,组成东、中、西三个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第一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实行战略展开;第二阶段割裂和包围敌人,切断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被围之敌,完成全部战役。歼灭敌军集结于上海至安庆段之兵力,占领苏南、皖南、浙江全省,夺取南京、上海、杭州,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
4月1日,毛泽东复电,批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4月2日,邓小平和陈毅坐着一节“闷罐车厢”,沿铁路从蚌埠到达了合肥,并立即驱车前往瑶岗村的总前委指挥部。
第二、第三野战军,开始进入渡江战役的全面准备。
共产党,已下定决心,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在江的那一面,蒋介石虽名义上退隐,而实际上仍在行使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指挥大权。
蒋介石一方面由南京政府派代表,假与中共谈判,一方面积极在长江沿线部署江防。在湖口至宜昌一千八百公里的地段上,布置了一百一十五个师,七十万人的兵力。其中,以汤恩伯布防上海一线,以白崇禧扼守武汉一线,并于该战区部署了江防舰艇四十余艘,空军四个大队。
蒋介石,以最后的勇气,最大的能力,准备凭借长江天堑,不惜任何代价,进行负隅顽抗,保住其半壁江山,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长江,西起青藏高原,东至黄海之滨,以其浩荡蜿蜒之躯,流经九省一市,由西向东五千八百公里,构筑了中华大地上最大的水系,形成了亘古以来中国最长的江流。
长江,以其万古滔滔,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史诗。在长江以北,我人民军队,正在用热烈而又紧张的行动,进行渡江准备。
我军一面勘察水情,一面进行训练,一面组织民工,一面修造船只。广大江北地区的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以各种形式支援军队,光是临时民工,就达三百万人,真是“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船有船”。
在总前委统一领导下,东有粟裕,中有谭震林,西有刘伯承,人民解放军已一字排开,万事俱备,只待令下。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公开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月20日20时,渡江战役按预定计划开始。在总前委统一指挥下,中、东、西三路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
一时之间,万船齐发,乘着滚滚波涛,冲向南岸。照明弹如礼花怒发,映红了天空;枪声炮声一齐轰鸣,如催人奋进的战鼓,震耳欲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