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

第61章 大决战(3)

邓榕

2016年02月23日10:52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会上讨论的题目,已不是淮海,更不是杜聿明,而是如何打过长江去。

淮海战役尚未结束,渡江战役的重任,已经落在了总前委身上。

决战的胜利,使人精神爽朗,而未来大跨步前进的战略规划,更使人振奋不已。

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土屋前,总前委五个人,照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上,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五员重要将领,每人身着一件鼓鼓囊囊、臃臃肿肿的土布棉袄,姿势也就是那样自自然然,随随便便。看看我那位父亲吧,又瘦又黄,胡子都那么长了,可能真是忙得连刮胡子的时间都没有了吧。

从照片上看得出来,他们五个人,脸上在笑,心里也在笑。

开完总前委会后,刘、陈于12月19日奉中央之命,前往西柏坡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去拟定1949年的军事计划。

邓于同日返回小李家村总前委。

12月30日,邓率总前委经宿县、徐州至商丘,次日到达张菜园。

1949年的元旦,邓率总前委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这次总前委迁址,是去指挥淮海战役的第三个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

在徐州西南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一个以陈官庄为中心,南北五公里,东西十公里的狭小地区内,杜聿明集团两个兵团八个军,被紧紧地合围在了一起。

眼见得黄百韬、黄维相继被歼,杜聿明,对于自己的命运,岂能心中不明?

但是共产党的军队竟然对他只围不打!

原来,在北面,大决战的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让北平的傅作义集团南逃,毛泽东决定,暂不歼灭杜聿明,给傅作义以幻想,将其滞留华北以歼灭之。

从1948年12月1日杜聿明被围,直到1949年1月10日被全歼,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杜聿明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啊!

时间已至隆冬季节,从12月20日开始,雨雪交加,气温骤降。合围圈内只剩下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不足二十万人,吃、穿、住,均十分困难。蒋介石空运送来的食品,时断时续,而且杯水车薪,因此每一空投,必引起饥兵疯抢,甚至为争抢食物而打死挤伤无数。饿慌了的兵士们,见什么,吃什么,连战马都杀了充饥。冻坏了的人们,找到什么,烧什么,甚至挖坟墓挖工事来取木保暖。

陈官庄的营地内,已是一片充满绝望情绪的凄惨景象。

杜聿明以其英姿勃发的大好年华,落到这一番光景,怨谁呢?

怨自己吧,太不公平,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蒋校长的指示行事,甚至不同意也要违心去做;怨蒋介石吧,也无济于事,因为蒋介石不是不想打胜,而是打胜不了。杜聿明消沉、沮丧,终日在掩蔽部内静坐不语,面壁叹息……

1949年1月6日,我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敌溃已不堪一击,杜聿明企图突围未成。至10日下午,我军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俘虏徐州“剿匪”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杜聿明。

至此,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中原决战——淮海战役,宣告结束。

在总前委指挥下,我中野、华野两支主力,历时六十六天,以伤亡十三万四千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指挥部、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共计五十五万五千余人。

至此,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已为我军全部消灭,长江中下游江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

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我军在总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进行的。

六十万对八十万。六十万战胜了八十万。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斯大林闻听此事后,曾在记事本上写道:“六十万战胜了八十万,奇迹,真是奇迹!”斯大林后来派来的驻华大使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

斯大林让尤金到中国学习和了解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毛泽东表扬了总前委。到了解放以后,毛泽东还念念不忘,对刘、陈、邓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

正当淮海战役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分,在华北地区,共产党的军队发起了大决战的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结束后,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张家口的五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部署着国民党四十二个师五十余万人的军队。其中五分之二是傅作义系统,五分之三为蒋介石嫡系。

傅作义镇守北平。

傅作义和蒋介石有共同的敌人——共产党,但傅蒋之间各有山头,亦有利害冲突。

1948年11月29日,共产党以一百万人的总兵力,发起了平津战役。

根据毛泽东的部署,战役第一阶段,首先将华北敌军的一字长蛇阵作几段分割开来,切断了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联系。对西线张家口、新保安围而不打,吸引北平、天津之敌不从东边海口窜逃;对北平、天津则隔而不围,完成战略分割,以便今后从容不迫,各个歼灭。

完成以上战略目的后,我军继而采取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战略方针。首先,相继打下了西头的新保安和张家口。继而,对东头的塘沽实行监视,并集中兵力攻击天津。

天津是华北第二大城市,防守坚固,守备力量很强。我东北野战军以五个纵队三十四万人,于1949年1月14日发起总攻,经一日激战,全歼守军,俘虏守备司令陈长捷,解放天津。

天津解放后,北平傅作义二十五万人完全陷入绝境,最终与共产党签定了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949年1月31日,我军进驻北平,宣告了北平,这一华北最大城市,这一建都六百年的古城,这一东方文明瑰宝,获得和平解放。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式。

曾屡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曾受尽军阀官僚盘剥蹂躏的这座文化古城,终于焕发了青春的异彩。

北平二百万市民,以红旗,以彩带,以欢呼,以兴奋的热泪,欢迎解放军入城。人们敲起了铜鼓,扭起了秧歌,以数十公里夹道欢庆的盛状,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前途光明的全新的时代。

平津战役至此结束。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结束了。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大决战结束了。这场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大决战,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三大战役中,连同这个时期其他战场的胜利,共产党的军队歼灭国民党军共计二百三十一万人,国民党军主力已基本归于消灭。共产党将战线一下子推进到了长江边上。中华大地的北方区域,这半壁江山,已经控制在了共产党的手中。

父亲说过:“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把蒋介石的部队封锁在长江以北打,不让他跑掉!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如愿以偿地实现了。

此时此刻,在蒋介石的心中,该是怎样一种感受啊!

蒋介石心情不好。

“非干病酒”,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戒酒了。“不是悲秋”,此时秋令早过,已是冰封雪盖的隆冬时节。

蒋介石的心情,是苦,是恨。

苦的是大战而败;恨的是败在共产党手里。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回他浙江奉化溪口的老家去了。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