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邓小平携夫人卓琳和全家回到四川,同家乡人民一道过年。带着亲切、平静和欢悦,邓小平和家人过了一次久违的“川味儿年”,这是他等待半个世纪第一次回到家乡过年,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过年。
喜庆热闹的春节团拜会
1986年,初春的二月,绿色的川西平原一派生机勃勃。一辆北京直达成都的列车徐徐开进成都北站,从车上走下来的老人向前来欢迎他的老乡们说:“我半个世纪都没有在自己的家乡过年了!这次可要多麻烦大家啊!年岁大了时时都想念家乡,俗话说落叶归根嘛!”这位老人,正是邓小平。
在北京出发前,邓小平还特地邀请了南征北战的老战友、南泥湾开荒的三五九旅的旅长王震将军一家同行。
除夕一大早,成都西郊金牛宾馆彩灯高挂,春意满园,60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喜气洋洋,来这里参加省委、省政府举办的春节团拜会,和小平同志一起过年。
9点15分,小平同志在杨汝岱、万海峰同志的陪同下,从住房步行来到客厅,来到群众之中。和小平同志一起来的,有王震同志,顿时,客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人们的心沸腾起来。
小平同志面带慈祥的笑容,步履稳健地走到每个代表面前,和大家一一亲切握手。代表们见到年过八旬的小平同志红光满面,身体健康,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感到十分幸福。成都市的掏粪工、省劳动模范罗有彬握着小平同志的手,一股股暖意涌上心头。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他只是重复说着一句话,“小平长寿,小平长寿!”38岁的农民张文康,在和小平同志握手时,迫切地想向小平同志报告改革给农村带来一派安居乐业、百业兴旺的景象。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指引下,他走上了科学种田致富的道路,获得了“番茄大王”的称号,成为省劳动模范。他不仅自己富了,而且带动省内外的一些农民致富,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11点,春节团拜会才在欢乐热烈、依依难舍的气氛中结束。
“幺舅,我两个难得见面,合个影吧”
邓小平回成都过虎年,很想见见他的幺舅淡以兴。
2月8日,就是邓小平在成都金牛坝与600多位家乡人除夕团拜的这一天,远在300多公里外的淡以兴一家正在准备团年饭。广安县委的一位同志推门而入,来到淡家,说小平同志现在在成都,希望见一见幺舅和幺舅妈。
大年初二(2月10日)淡以兴和老伴出发去成都。和老伴到了成都的当天,淡以兴就对陪同他的广安县委的同志说:“我今天就要见小平外甥。”广安县委的同志说:“今天我们好好休息,汽车走了一天一夜,你老人家也累了。省委和中央警卫局安排你明天见小平同志。”
第二天,淡以兴到了金牛宾馆的一个大客厅,坐了一会儿,几个人进客厅来了。86岁的淡以兴平时眼睛不太好,但今天却一眼就认出走在最前面的是他的外甥邓小平,走在后面的有小平的二妹邓先芙和小平的继母夏伯根老太太。
邓小平见到幺舅,马上与他握手:“幺舅,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两个爬到其他人都不敢爬的神道碑乌龟背上去,那些小朋友都喊我们两个是‘捣蛋鬼’?”
淡以兴说:“咋个记不得呢?”然后,邓小平说:“好、好!幺舅记得就好。我们两个有67年没有见面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就是一直关心你、按时给你寄生活费的卓琳。”
舅甥相见以后,免不了回忆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往事,免不了谈及几十年的沧桑岁月。邓小平说:“人们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都老了,儿时的美好时光仅成了记忆了。”
淡以兴的老伴特别向邓小平讲道:“1966年和1976年,邓小平两次蒙难时,淡以兴虽然受株连,在广安受尽了苦,但他在每次被残酷批斗时都要把身板伸直,挺起胸膛,扬起头说:‘我们小平打不倒!’”
舅甥共进午餐之前,邓小平说:“幺舅,我两个难得见面,合个影吧!”
一张表现邓小平乡情、亲情的珍贵照片,就这样在照相机闪光灯闪亮后产生了。那张照片,以后被国内外许多刊物争相使用、登载。
终于见到家乡的“父母官”了
小平同志回四川和家乡人民群众一起过年的消息,迅速传遍巴山蜀水,使四川一亿人民在欢乐的春节中更添欢乐。
正月初五,在成都西郊金牛宾馆东楼前,中共四川广安县委书记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带着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这里等候着看望邓小平同志和王震同志。
10点过后,雾散云开,气温回升,小平同志和王震同志走过来了。大家见到小平同志身体健康,王震同志精神很好,一齐热烈地鼓起掌来。
小平同志听说家乡的同志来了,笑容满面,十分高兴,风趣地说:“好啊今天终于见到我的‘父母官’了!”在和大家一一握手时,小平同志问起了他们的姓名,回头看了看罗国兴和王洪峻,连声说:“好啊,你们年轻,有文化,有希望。”小平同志还亲切地、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合影完毕,王震同志招呼广安县的同志:“你们跟我来。”他兴致勃勃地翻开地图册,向罗国兴、王洪峻询问了广安的交通、农副土特产、矿藏、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剩余劳力等等情况。王震同志听说当地石灰石的有效成分达到50%左右,县里要兴办水泥厂时,十分高兴地说,那么好的石灰,发展水泥大有搞头。当王老了解到县里打算利用渠江水利资源修建电站时,他提醒年轻干部,修建电站除了上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外,要注意劳动积累,劳动积累是个好办法。最后,王震同志谆谆告诫年轻干部,要扬长避短,发挥当地交通、矿藏、水利、劳力多种优势,尽快把广安建设好。
罗国兴、王洪峻等同志还受到卓琳同志的热情招待。卓琳同志询问了家乡近几年来建设的情况。在得知罗国兴、王洪峻两人都很年轻的时候,她说小平同志经常讲,要给年轻人压担子,对年轻人要放手、放心。小平同志当红七军政委的时候,也才二十几岁嘛。你们年轻,干劲大,这几年党的政策好,一定要发挥当地的优势,把广安建设好,尽快使人民富裕起来。
罗国兴代表全县人民请小平同志和卓琳同志回广安视察,卓琳同志面带笑容地回答说:“回到四川,就算回到了家乡,请你们代向家乡人民问好。”
等了半个世纪的“川味儿年”
对邓小平这一次到四川,当时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待处处长的陈志华陪小平同志度过了整整15天,亲身体验到一代伟人崇高的政治风范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回忆起他在伟人身边度过的那段日子。
小平同志一住进金牛宾馆,就高兴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接待人员说:“我回到家了!”小平对家乡的一切总是充满了深情,特别是对家乡的饮食情有独钟,尤爱吃四川的蔬菜。他在吃豌豆尖时,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原来桂林的豌豆尖不像四川那样只选豌豆苗的嫩尖,而是把豌豆苗的茎也掐下一大截,因而显得比较老,不好吃。小平风趣地说:“回到四川,回到家乡,才能吃上真正的豌豆尖。”大家听了都笑了。小平最后离蓉回京时,还专门买了一大包他最喜欢的蔬菜——蒜薹、青菜、豌豆尖等。听说他回到北京后还分了些给老帅们共享呢。
在和小平同志的接触中,人们真正感到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伟大:他随时都在想着、关心着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当他发现金牛宾馆主要是用于接待中央首长时说:“作为后勤接待工作,你们也要改革,也要开放,逐步实现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分离,以服务职能为主,管理职能为辅,后勤管理工作才有生机。”
小平同志还说:“金牛宾馆要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不能还是老样子,一味搞封闭式服务。”从那以后,金牛宾馆才逐步向社会开放。
小平同志还要求金牛宾馆的基本建设要有文化味,不要搞得太古板。他说:“川菜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你们要研究如何将川菜推向市场,走向全国,让川菜的名气更响。”
小平同志生活节俭、朴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金牛宾馆,他每顿一般是三菜或四菜一汤,菜也就是粉蒸肉、回锅肉、青菜、豌豆尖之类的家常菜,汤一般是酸菜粉丝汤或酸菜肉丝汤。让人特别感动的是,他绝不浪费一丝一毫。有天中午,我们给他做了一个清炖蹄花。一共只有两小节,他吃了一节后,对服务员说:“这节猪脚吃不了,搁到下顿吃吧。”到了晚上,我们只好把剩下的这节猪蹄热了端上桌。
众所周知,小平同志酷爱打桥牌,而且水平甚高。在成都期间,工作人员特意找来两名四川桥牌队的队员,邓小平则和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作搭档。不料几局下来,川队的两位队员竟连连败阵。小平笑着说:“川队没水平吗?把你们的硬本事拿出来嘛!”川队的两名年轻队员说:“想不到邓主席桥牌水平这么高,我们愿意认输。”小平同志笑了。
2月14日,邓小平离川返京。在金牛宾馆平房前的梯台上,邓小平坐在前排中间,依次由接待、警卫和宾馆员工分别同他合影。想不到这竟是小平同志建国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乡过年。
(摘自《邓小平八次南巡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