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和弘扬邓文化,是我办邓馆的目的。”邓小平民间纪念报馆馆长龙小平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这一生沾了邓小平两次光,有着深深的“小平情结”。
“两次沾了邓小平的光”的集报“达人”
今年69岁的龙小平是湖南省怀化市国土局退休职工,从儿时收藏连环画起,他便养成了收藏的习惯。48岁提前退休的他,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收藏中,直到现在,他已收藏各类老报纸20多万份,成为名副其实的集报“达人”。
筹办邓小平民间纪念馆的事,还得从1997年邓小平逝世说起。当年,邓小平逝世举世同悲,全国人民都很怀念他,“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决定平时多注意收集与邓小平相关的东西,收来后专门归类存放。”
但说起容易做起来难。由于邓小平一向谦逊低调的作风,与其直接相关的存世物品极少,收藏难度很大。后来,龙小平把注意力转移到集报上来,“邓小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成就卓越的一生,有不少报纸和书刊都有对他相关情况的介绍,集报难度相对较低。”
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特别是加入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直接把邓小平这一专题亮出来后,龙小平的影响力一下子便起来了,在集报过程中,他总会得到不少人的热心帮助。集报分会第一届的16个顾问,有10人给他赠送了不少有关邓小平的报纸,这其中就有集报专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罗同松。很多时候,龙小平到一些报社收集关于报道有关邓小平的报纸时,听其说明来意后,对方也多会免费赠送。
除了别人赠送外,为了获得更多关于邓小平的报纸,龙小平还学会了上网,常在集报网上与报友交流,互换报纸,或者直接买取。有时,则是一个人独自去废品市场“淘宝”。
关于收藏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龙小平笑着说:“我若不是亮出邓小平这一主题,又怎能得到这么多朋友的支持?又怎么在全国小有名气?你说,我是不是沾了邓小平的光?”
“其实,我已是第二次沾邓小平的光了。”龙小平说,他之所以选择邓小平这一集报专题,更在于他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恩,“若不是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制度,我就没机会跨进大学校门,更没有今天的幸福。”
龙小平本应在1966年高中毕业,但当年“文革”开始了,一直拖到1968年与68级学生一起毕业,属于“老三届”中的第一届。毕业后又下放农村当知青7年,亦工亦农当矿工2年,在县集体企业石工队当石工1年多。1977年,已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次年,年入30、已娶妻生子的龙小平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了高考的洪流之中,走进了尘封10年的考场,并由此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
园。
“恢复高考时,邓小平说过,高考报名的政审要放宽,关键看政治表现,不论家庭出身。我父亲新中国成立前加入了国民党,若不是邓小平放宽政策,我可能报考的资格都没有。”龙小平说,他不仅感恩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更感恩于邓小平放宽了高考政策。
正是由于对邓小平的感恩,龙小平对自己的邓小平专题集报工作一直激情不减。目前,龙小平收集邓小平专题报纸近2万份,画册40余本,像章210余枚,杂志100余本,以及与邓小平有关的其他书籍500余本。
随着“邓小平”这一专题的定位,2010年,龙小平将自己的收藏室——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私有住宅更名为“邓小平民间纪念报馆”,除一间卧室和厕所外,其余地方放的全是报纸。那时,卧室为二儿子居住,而且,二儿子即将结婚,龙小平的报馆也将成为新房,但龙小平并没打算将这些报纸挪走,“凡是嫁进我家的媳妇,必须支持我的集报工作。不过从眼下看,儿子和准媳妇都理解我,准媳妇还笑我:‘爸,你对邓小平的这种感恩,也太痴了吧!’”
小平铜像下的誓言让他追寻小平足迹10个省
尽管心底里的邓小平情结一向很浓,但长期以来,一谈起邓小平,龙小平便心生遗憾: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他没来邓小平的家乡——广安。
为弥补这一遗憾,2006年8月22日的前一天,龙小平带着妻子生平第一次来到广安,并在22日这一天去了邓小平故居。站在邓小平铜像前,龙小平默默地许下誓言:“邓公,100周年时,我没赶上,到110周年时,我一定再来看望您老人家!”
也就从那时起,龙小平开始准备8年后的看望“礼物”了。他决定,以邓小平故居为起点,追寻邓小平同志的足迹。怎么追寻?他想到了一条捷径:邓小平同志一生戎马倥偬,他所到之处很多地方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景区,仅是这些景区的参观券,就相当于邓小平同志足迹中的一个个地标,用足迹地标相连,就是伟人的精彩人生。
8年时间,龙小平费去路资2万多元,走访邓小平足迹景点32个,跨越四川、重庆、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安徽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走一个景点,龙小平都细心留存好景区门票,拍摄相关照片,写上景点简介和观览游记,前后形成20余万字。在此基础上,龙小平又把它精心编成报纸样式,做成总共10期的《邓小平纪念景点之旅报》。
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专题集报展”在广安举行之机,龙小平提前来到广安,在积极准备集报展的同时,也带来了110份《邓小平纪念景点之旅报》。就在赠送10余份给邓小平图书馆的当天,龙小平匆匆赶往
邓小平故居,像是兑现当年承诺一样,他再次站在邓小平铜像前,默默地念道:“邓公,我又来看您老人家了。这次,我不仅带来了自办的关于您的景点的报纸,我还在广安举办个人集报展,让更多的广安人更为清楚地记住您的丰功伟绩、您的伟大思想。从现在开始,我已把广安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了,以后,我也会像一个真正的广安人一样,用心去热爱广安,尽可能地为广安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10份“精藏”报纸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深情
2014年7月7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专题集报展”隆重而热烈,110份“精藏”报纸让参观者为之一震。
这110份报纸,寓意着“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这一主题,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又具体分为“烽火岁月”“改革开放”“举世同悲”“百年情思”“家乡缅怀”五个部分。1951年6月27日的《解放日报》是本次集报展的头号报纸,上面头版头条便是邓小平的署名文章《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龙小平解释说,之所以将此报作为头号报,原因有二:一是这篇文章没有收入《邓小平文选》,其文献与收藏价值更大;二是邓小平“紧密联系群众”这一观点与当前全国上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吻合。
在展出的众多报纸中,除“家乡缅怀”的《广安日报》被参观者所熟悉外,不少报纸还是第一次知其名,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冀晋日报》《自卫报》《嫩江新报》,解放初期的《川西日报》《川东报》等。其中还有一张外文报,除从图片内容可以看出是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外,其他全为外文。
展览中,还有4张《红星》报的复印件。《红星》报是30年代初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当时由邓小平同志主编。龙小平说:“据我所知,目前,国内保存的《红星》报原件总共只有5份,有一位报友收藏了一份《红星》报残片,不到巴掌大,我想买,他却要1万多元才能卖。我只是一个工薪族,怎么买得起?只好想办法找一点复印件,来表达我对邓小平同志的这份心意了。”
龙小平还告诉记者,为了办好集报展,他却留下了人生中的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没能看到岳母的最后一眼,来广安仅几天,他便接到了岳母去世的消息。他不得不匆匆赶了回去,待岳母的丧事办完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赶回来,“我很欣慰的是,妻子并没有责怪我,她让我安心把广安的事做好,别在广安人民面前丢脸。”
集报展结束后,龙小平特将部分展品免费捐给了邓小平图书馆,以表达自己对小平家乡的一份情意。(记者 胡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