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高层动态
分享

大格局 大手笔 大胸怀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球覆盖述评【2】

记者 吕鸿 莽九晨 王慧

2016年01月26日07: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携手并进

“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患难见真情。回想当年,中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非洲国家踊跃捐款,有的国家自己也不富裕、人口不到200万,但向地震灾区慷慨捐出200万欧元,相当于人均1欧元。而2015年非洲埃博拉疫情来袭的生死关头,中国率先行动,引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中国来到非洲与我们合作时,我脑海里第一次开始憧憬非洲的未来,这是以前西方国家殖民非洲时我从来不敢想象的。”南非总统祖马在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功闭幕之际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激动地说。

此次峰会是在非洲召开的首次中非峰会,是中非关系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传遍非洲大地,也将“一带一路”同非洲更紧密联通。

中国的对非政策一以贯之。2013年3月,就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非洲,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时说: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了《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讲话,提出要拓展南南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共同使命,应该抱团取暖、扶携前行。亚非国家要深化合作,同时要加强同拉美、南太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3年多来,习近平两次到访拉美国家,开启“中拉时间”。2013年6月,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呼吁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2014年7月,首次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成功举行,习近平全面阐述中国对拉美政策主张,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合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5年初,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为中拉整体合作搭建了新平台。拉共体轮值主席国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表示,中拉合作为实现共同发展、造福双方人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中拉论坛为双方扩大合作开辟了新空间,为增进双方人民友谊架设了新桥梁,为双方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石。

2016年首次出访,习近平选择了中东。当前,中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大调整,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变革道路。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强调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中阿弘扬丝路精神、不断深化合作。阿拉伯谚语说“独行快,众行远”,中国人常讲“朋友多了路好走”。这用来形容中阿双方结伴前行、风雨同行再恰当不过了。沙特《半岛报》的评论文章称,沙特把中国视为新的政治和经济战略伙伴。

“古代埃及人这样赞美尼罗河:‘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我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埃友谊、中阿友好也一定会像尼罗河水般奔涌向前,助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2016年1月19日在埃及《金字塔报》的署名文章中如是写到。

2015年7月,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中伊关系面临重要发展契机。习近平访伊成为中伊关系的里程碑,开创了中伊关系全面、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永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情谊,也将在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历久弥坚。

大国担当

“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多边是重要舞台。

2014年,雁栖湖畔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通过了多份里程碑式文件,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习近平主席表示,当我们回顾雁栖湖会议这段历史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在诸多场合,习近平强调,中国是国际发展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和贡献者。

从2013年巴厘岛郁郁葱葱,到2014年雁栖湖畔层林尽染,再到2015年马尼拉海风习习,习近平连续3年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每一次,都向世界传递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坚定信念,为亚太区域合作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

二十国集团,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习近平3次出席领导人峰会,特别是在去年安塔利亚峰会上,针对世界经济低迷现状,把脉开方,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将在杭州西湖之畔举行,习近平介绍了中国的办会思路,并向各位领导人发出诚挚邀请。现场掌声响起包含了对中国办会的高度期待。

6年多来,金砖国家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是金砖国家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2013年3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中指出,加强同金砖国家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2015年7月,习近平强调,当前,金砖国家各国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发展潜力巨大,上升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对金砖合作机制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习近平发表《团结互助 共迎挑战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跨越》的讲话,提出5点主张: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加强行动能力,筑牢地区安全屏障;深挖合作潜力,充实务实合作内容;推动民心相通,巩固世代睦邻友好;保持开放互鉴,推动组织发展。

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国所展现的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是联合国必不可少的伙伴”。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习主席多次表示,“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改进全球治理阐述中国主张,提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新举措,宣介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成就。

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是亚洲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实践者。

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

在主场,博鳌亚洲论坛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论坛。

倡议成立亚投行,也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作为亚投行倡议方,将坚定不移支持其运营和发展。除按期缴纳股本金之外,还将向银行即将设立的项目准备特别基金出资5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欠发达成员国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准备。

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进程中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引领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在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和热点问题上,中国的理想与信念、使命与担当,诠释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历史已经并不断证明,中国外交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不搞国强必霸,而是坚持和平发展;不搞零和博弈,而是奉行合作共赢;不搞强权政治,而是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搞唯利是图,而是践行正确义利观。

“君子义以为上”;“义,利也”。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中国有着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中国正在以一种特殊方式推动世界发展。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世界,与巨龙共舞。巨龙,与世界携手同行。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6日 01 版)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