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涉县遇险

梁茂芝

2016年01月13日08:49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进驻河北涉县,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是该根据地的心脏,最多时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就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六年之久。

八年抗战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日军视刘伯承、邓小平为“眼中钉”,多次组织重兵“围剿”。1943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在涉县经历了抗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危险……

运筹帷幄,部署突围

1943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五月大扫荡”。“扫荡”伊始,日军就把进攻的矛头对准活跃在这一带的抗日劲旅——八路军129师身上,并企图摧毁129师师部,活捉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首脑人物。他们用尽种种手段终于侦察到129师师部驻扎在河南省涉县(后改属河北省)王堡村一带后,5月下旬,几万名日军使用“铁壁合围”的清剿战术,从四面八方向涉县杀来。随着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129师师部和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的安全形势万分危急……

5月下旬的一天早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把129师师部警卫营营长张长安惊醒,师部通信员破门而入,气喘吁吁地对他说:“张营长,师首长请你马上到师部去开会!”

在涉县王堡村129师师部,研究突围路线的会议正在进行。张长安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边的邓小平政委,只见身材精悍、沉默含蓄的邓小平点燃了一支烟,深沉的目光注视着缕缕升起的烟雾,他是那样的镇定自若。

刘伯承走到地图前,用右手中的笔指着地图说:“我的意见是,我们还是应该向西北方向突围。”刘伯承的分析是正确的。从地形上看,西北方向多为丘陵地带,便于部队隐蔽行军,再远可以进太行和吕梁山区;东行必然要越过京汉铁路,敌人守备很严;南和西南则多为平原,一旦站不住脚势必造成背黄河一战的局势,在敌强我弱、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后果不难想象。从军事上看,在西北方向,有129师驻蟠龙镇的385旅和驻索堡村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向西北突围不仅可以使师部的安全得到保障,更可以集中力量消灭敌人。

刘伯承纵观全局,想的是怎样以最小代价获取胜利,既能消灭日军也能保存自己,把突围变成一个向日军反攻、消灭日军有生力量的契机,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远略卓识与胸怀。

从容应变,勇往直前

确定突围的方案路线后,次日晚,129师师部从涉县赶到南委泉村,同129师的385旅(也称三分区)的驻地蟠龙、洪水只有一山之隔了。

当张长安走进师部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和李达等,正围在地图旁谈论着。刘伯承示意他和同他一起进来的张廷发坐下。果然发生了新的情况。刘伯承说:“刚才同三分区的联系突然中断,这说明三分区有情况,很可能那里被日军占领了,我们必须马上转移。”

他右手指着地图继续说:“从日军铁壁合围的情况看,占领三分区的日军必然继续向东南方向逼进,向我们这个方向扑来。我们的退路已被日军占领,形势很严峻。虽然前面的敌情还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日军立足未稳,盲目进军;二是夜间便于我军行动,同时,三分区不会走得太远,我们仍按原计划突破前面日军的封锁,可以找到三分区。”

大家一致赞同刘伯承的意见。

刘伯承走到张长安的面前说道:“看来同日军遭遇是不可避免了,现在,只有你们警卫营这一支战斗部队,你们要发挥我军夜间作战的特长,打日军个措手不及。集合队伍,马上出发!”

邓小平接着说:“这次突围的成败,关系到我们整个129师的存亡,关系到抗战的全局,任务是很艰巨的。党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任务。你回去向战士们做一下动员,然后出发。”

一弯新月从云缝里钻出,把清清冷冷的银光洒在地上,远处隐隐约约可见绵延的山影。日军做梦也不会料到,在这迷茫的夜色中,他们的老对手——129师正整装待发。

张长安快步走到一连的队伍前,环视了一下100多名战士,说道:“同志们,师首长的安全就靠我们来保卫了,任务是很艰巨的。”战士们齐声激昂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同敌人血战到底!"

对于这一点,张长安是放心的,因为他非常了解身边的这些战士。用部队流行的话说:“警卫部队轻易不打仗,打起来就是硬仗。”正因为如此,所以警卫连的人员编制和武器配备都很强。从人员上看,连、排干部多是老红军,战士也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十几年的战火锻炼,把他们锻炼得十分坚强;武器配备上,有转盘轻机枪、掷弹筒以及三八大盖,这在一般部队中是少见的。

凌晨1时许,部队出发了。在一位30多岁的老乡向导带领下,队伍像一条长龙疾驰在崎岖的小路上。张长安和张廷发带领一个排在队伍的前面,刘邓首长和师直属队走在中间,有两个排作后卫。

狭路相逢,勇者必胜

夜色在加浓,增加了迷惘而又紧张的气氛。大约走了一个半小时的小路后,队伍开始上山。在这个丘陵地带,这座海拔只有几百米的山,也算比较大的了。沿着斜坡,盘转到达山上约有10里的路程。在距山头还有200米的时候,向导忽然卧倒,停止了前进。

张长安几步赶到了尖刀班前边问道:“为什么不走了?”“山上有许多人。”向导敏锐的目光仍然注视着山顶答道。

这时,刘、邓首长和李达等人也快步赶上前来,张长安把情况简单地汇报了一下,随即派两名侦察员前去侦察。

20分钟后,侦察员跑回来报告:“山上有许多人,有晃动的烟头,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师首长互相看了一眼,李达参谋长命令:“向山上喊话。”山上一片寂静,夜色中闪动的烟头也不见了,夜幕中只有轻轻的风声。情况证实了山上是日军,因为友军和游击队都懂得怎样回答他们的喊话。

刘伯承命令道:“狭路相逢勇者胜!搞一下火力侦察,火力猛一些!”又指了指左边山头说:“马上抢占那个制高点!”

张长安看了看周围的地形,转身叫道:“一排长带领一班到日军中间进行火力侦察!”一排长一挥手,十几条黑影箭一样地向日军左面的山头插去。哒哒哒……轰轰轰……,他们的火力突然向正面的山头压了过去,霎时间,机枪、步枪的声音夹杂着掷弹筒发出的呼啸声,铺天盖地地向日军喷射过去。20分钟猛烈的射击使日军以为遇到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不敢贸然前进。

李达参谋长来到张长安身边说:“现在敌我双方都无法探明对方的兵力情况,你率领一个排坚守这里,牵制住日军,其他两个排掩护首长安全转移。”张长安答应一声,便率两个班战士登上了右翼山头。

借着微弱的月光,张长安看到师首长和战士们钻进左面的山谷,消失在夜色中。他转身向战士们低声喊道:“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必须牵制日军,多坚持一分钟,首长们就更安全一点,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战士们向日军射出了密集的子弹,代替了对营长的回答。

日军开始反击了,大炮、轻重机枪一齐向他们已经占领的制高点开枪开炮。“轰、轰……”炮弹不断地在他们身边炸响,一发炮弹正好落在一个战士的背上炸开了……

天色放亮后,日军更猛烈的轰击开始了。密集的炮弹、枪弹雨点般地打上山来,一团团的烟雾腾空而起,和着耀眼的火光旋转缭绕,然后汇成厚厚的烟云,盖在山头之上,山石横飞,遍地火光……

炮声渐渐停了,张长安意识到敌人要冲锋了。果然,几十个日军嚎叫着向八路军阵地冲来,很明显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被他们以猛烈的火力赶了回去。

这时天已大亮,日军从八路军的火力反击中似乎察觉了什么,派出了便衣和飞机进行侦察,之后分四路向八路军阵地进攻。一连几次进攻,全被八路军打退了,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休战状态。张长安他们估计师首长已经突围出去了,便悄悄地撤下山头,钻进山谷的密林中。枪炮声又响成一团,日军又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密林中,一个战士操着浙江话风趣地说:“够意思,又放枪又放炮,这个送行还真隆重啊!”

他们这支30多人的队伍,向着西北方向,辗转在完全陌生的丘陵地带,昼伏夜行在荒凉的原野之中。这里几乎成为无人区,不仅给养找不到,就连仅有的一点炒面,也因为没有水而无法咽下。经过两天艰难的寻找,他们到达了山西省武乡县,终于找到了刘邓首长。

后来,张长安从被日军抓去打扫战场的老乡的口中得知,那个难忘的晚上,他们一个班的战士,不仅是同日军数十倍于我军的两个联队(相当于我军两个团)相峙,并顶住了他们3个小时的进攻,而且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击毙日军达80人之多。正如刘伯承在反围剿庆功会上表扬他们所说的:“顶了那么久,真是铁打的战士!”

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129师很快粉碎了日军的第二次“五月大扫荡”,不仅根据地得以扩大,而且部队的战斗力也增强了,继续转战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摘自《文史月刊》)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