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看广西玉林如何破解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难题

“农家党校”助推发展轮子跑起来

李忠权 梁栋荣

2016年01月08日15:1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农家党校”助推发展轮子跑起来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党员队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

2011年以来,一种“农家党校”培训新模式在广西玉林市各村(组、队)推行开来,这种“农民培训农民”的途径,既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新探索。

玉林市福绵区沙田镇六龙村“农家党校”校长陈绍平现场传授野生黄沙鳖养殖技术。

“‘农家党校’的课程并不是想象中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在现场结合实际进行,这样我们讲得轻松,群众听得也明白。”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中庞村香蒜产业协会香蒜种植能手陈惠红站在简陋的课堂上说。她的课堂就是村里的720亩香蒜基地,学员是村里的香蒜菜农。至今,该村钟庆清、罗云、陈瑞南等几位香蒜菜农,仍念念不忘陈惠红别开生面的培训课。

近年来,玉林市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为契机,主动顺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和党员群众对教育培训、生产发展、和谐稳定等方面的新需求,探索推行以“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农家党校”新模式,让创业成功的农民培训准备经商创业的农民,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培训还未富裕起来的农民。这种培训新模式在农村党员教育、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小党校、大课堂”的作用,正逐步成为当地基层党建新载体,形成党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双赢的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党员培训难,如何破解?

依托党员中心户建“农家党校”

“以前,我们每年参加的培训很多,培训时觉得自己学到很多东西,眼界也变宽了,但是每次都用不上。”广西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党员中心户钟惠兰说,近年来她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每个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很有经验,讲得头头是道,很吸引人,但是她发现老师讲的都不是自己需要的,根本学不来。于是,钟惠兰就有了新的想法。

2010年,钟惠兰结合村里党员群众的作息情况和实际需求,邀请当地比较有名的马铃薯种植专家到她家讲授马铃薯冬种技术,附近很多村民听说后,觉得新奇就过来听课,一听就入了迷。这种“农民培训农民”的崭新教学方式,以其紧扣农事、时间灵活、因地制宜、实战性强的特点广受村民欢迎。在玉林市,有很多像钟惠兰一样的党员中心户、科技中心户,他们在自家庭院设立党员培训点,邀请土专家、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到家里上课。

“这种农民培训农民的培训方式很有推广意义,适应了新形势的变化,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民乐镇党委书记庞邦津说。民乐镇是玉林市推行“农家党校”建设工作试点乡镇之一。该镇以“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为基础,选择条件较成熟、基础好、氛围好的村作为“农家党校”试点,并不断完善试点的配套设施,使之适合当地农村党员“口味”,成为当地农村党员的“加油站”。

“在广泛调研、推行试点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2011年,一个以提升农村党员素质为根本、创新‘农家党校’培训模式的计划在玉林市各村屯逐步推广实施,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学习时间难集中、培训方式难灵活、培训质量难保证、基层党校难覆盖、部门资源难整合、党员作用难发挥的‘六难’。”玉林市委组织部党建科室的一位干部说。玉林市结合农家课堂、农家书屋的有效做法,创新出台了《关于推进“农家党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并通过召开全市动员会、现场交流推进会等形式,大力推广“农家党校”建设,力争把“农家党校”打造成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玉林市依托干部家庭、党员中心户、产业协会、驻村企业、种养大户等组建“农家党校”的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级的普遍认可,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一股市县联动、镇村共建、组户联建、党员干部合建“农家党校”的热潮。目前,玉林市共组建“农家党校”3160家。

方针政策落地生根难,怎么办?

通俗易懂传递党的声音

过去,各级党校组织的培训,大部分都比较注重政策理论的讲授,学用脱节、枯燥无味,往往是台上的念念稿,台下的听听会,时间一到,培训结束,结果就像“水过鸭背”一样,组织者出力不讨好,受训者不愿意学。久而久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就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传递党的声音、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

如何一改过去这种中央方针政策落实难、培训学用脱节的现状?玉林市充分发挥“农家党校”的优势,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基层“末梢”,引导农村骨干党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有效破解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难的问题。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博白县亚山镇民富村“农家党校”校长陈家广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杂志、报刊、书籍等媒介,主动学习中央、自治区和玉林市惠农惠民政策以及重大时事政治,另一方面,他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归纳记录下来,开展“每周一讲”活动,第一时间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中去。“没有农活干的时候,我一般都会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报刊社论评论、有关领导重要讲话、理论摘编等内容,方便群众在农闲、业余时间到我们的党校课堂来学习。”陈家广说。

“把党校课堂设在农家,让我们老百姓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从中增长见识、学到技术,真希望以后多设几个这样的党校课堂”。兴业县石南镇东周村党员中心户周武说,“到‘农家党校’学习的都是邻里乡亲,彼此知根知底,话语相通,兴趣相近,总有学不完的知识,道不完的农事,诉不尽的家常,一杯热茶、一碗热粥、一把椅子搭起了农村党员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乡亲们经常来我们‘农家党校’学习、交流、讨论,我们感觉乡亲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亲’了,国家政策落实得也更快了!”陆川县滩面镇滩面村第26村民小组村民蓝德利说。近年来,玉林市推广整合阵地资源,将农村“一办三中心”“农事村办”服务站点、党员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种养培训基地等资源纳入“农家党校”统一管理,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服务体系,着力将“农家党校”建设成为机关党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当地基层党建中“组织生活的平台、政策宣传的平台、技能培训的平台、助民增收的平台、为民办事的平台、纠纷调解的平台、民主议事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平台、民意反馈的平台、廉政监督的平台”。

致富带富难,用啥方法提高?

大面积、高密度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

“平时,我们村很多党员都外出务工赚钱,有时想我们村想组织他们带头推广一项新的种养技术,就是找不到对象。”玉州区大塘镇三和村党支部书记梁大勇说。

在玉林,有很多村支书都像三和村梁支书一样,他们往往为推广某一项新技术而头疼。但是,自从推行“农家党校”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农家党校”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和农事需要,把农民急需的科技培训作为重要内容,邀请各类“土专家”“土秀才”进行培训,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通过‘农家党校’的培训,我们的农村党员队伍呈现了可喜变化——党员意识增强了、学习风气日益浓厚了、致富带富能力提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提升了。”玉林市委组织部覃天卫部长说。

“以前,我们想学习一门新技术也不知道去哪里学;现在,通过‘农家党校’,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不但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还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真是太给力了。”北流市白马镇睦雍村太平组党员梁翔清高兴地说。

梁翔清原先在深圳打工,2011年回乡想创业,但是苦于没技术没门路。2012年3月,睦雍村里组建了“农家党校”,刚开始的时候,梁翔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培训,没想到的是,她被老师讲授的技术吸引了。听了五六次课后,梁翔清决定筹集30多万元开办养猪场。

和梁翔清一样,容县浪水镇泗河村党员霍振贞、梁瑞明等5名党员也从“农家党校”找到了致富路,系统学习了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经纪业务等知识,干起农村经纪行业。通过统收统售,他们不仅改变了农户有资源缺技术疏管护发展慢、有产品不见路无销路的尴尬局面,还使全镇每吨生竹价格从原来208元提高到400元,帮助全镇4500多户产竹农户增加了收入。

通过“农家党校”大面积、高密度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玉林市实现了每个农民群众基本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目标,为全市农民创业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玉林市共开展农技知识、乡土人才、新型农民、农村种养等培训15000(场)次,培训党员和农民群众100多万人次,培养各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1.5万名。去年1-7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54.7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750元。

在“农家党校”技术指导下,沙田柚党员种植户喜获丰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