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老人鄱阳湖畔义务护鸟33年 曾被偷鸟者砍伤【3】

2015年12月29日08:38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鄱阳湖畔的护鸟人

□记者手记

愿悲剧不会重演

在多宝村,因政府部门多年的宣传,“候鸟杀不得、毒不得,保护候鸟人人有责”的口号已深入人心,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而在被村民们尊称为“李老师”的护鸟达人李春如眼中,保护候鸟绝不应因势而为,也不会一蹴而就。也许是由于文人的特质,他习惯于将候鸟保护与历史文化甚至人类自省关联起来。也就是说,人类在保护鸟类生存权、提高候鸟保护等级的同时,也必须要打造候鸟文化,“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把中国的候鸟文化推向世界,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与具有文人情怀的“李老师”不同,沿湖村庄的村民们却更加关心护鸟带来的利益。在多数村民眼中,保护候鸟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因此付出的代价,也应该有人承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今年罕见的冬汛,因候鸟啄食农作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远远高于往年,当地政府已就此事与村民进行协商。但因缺乏常态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常态保障机制,村民所期待的经济补偿仍未落实。

正如一位积极参加护鸟行动的村民说,如果补偿没法兑现,或与村民的心理预期相去甚远,“(今后)就算不至于打鸟护田,村民护鸟的积极性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李春如对记者说,尽管有关鸟类保护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投入,“但护鸟真的要发动全民力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民间与官方护鸟组织在接受经济投入方面的分歧,“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政府机构,只要对保护候鸟作出贡献,就应该得到相应的物质支持和奖励”。

回想今年夏天,数十只受伤候鸟因救援不及时而死去,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就黯然神伤。现在,他最想要一辆皮卡车,有了它,能及时运送候鸟,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重演。(记者韩天博 谭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