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榕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传统,历来是分析形势,制定政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团结一致,带领人民群众去争取胜利。
一是力求实事求是;一是力求政策正确;一是力求思想统一;一是力求行动一致。
这些作风和传统,与中国的其他政党相比较而言,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更是国民党所不具备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思想的政党组织,是一个有行动的政党组织。比之国民党那种貌合神离,各具私念,势力划分的涣散的状态,共产党,具有明显的威慑力。
蒋介石明白这一点。他的切肤之痛,乃是未能在共产党弱小之时,将其扼死于摇篮之中!
正确分析形势,是正确制定政策的保障;而正确制定政策,又是争取胜利的保障。
由于思想明确,政策措施正确,在1943年,在刘邓首长带领下,全晋冀鲁豫军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胜利。
…………
1943年上半年,日本侵华军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春、夏季“扫荡”。
5月初,日伪军二万余人“扫荡”太行根据地。日军采取梳篦队形步步压缩,企图将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主力围歼于辽县、涉县之间清漳河两岸的狭窄地区。由于我军早已判明情况,及时转移,并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了有效的反“扫荡”作战,至5月下旬“扫荡”结束,我军共歼敌二千五百余人。
5月,在豫北的国民党庞炳勋、孙殿英部投敌后,配合日军进犯我区。我一二九师发起了卫(河)南战役和林(县)南战役。我军成功地运用奇袭、强攻和大胆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两次战役共歼日伪军一万二千余人,并开辟了卫南、豫北的广大地区。
战争,就应该是勇者胜,智者胜,正义者胜!
下半年,日军再次向我华北敌后各根据地发动秋、冬季“扫荡”。
9月21日,日伪军三万余人,向冀鲁豫根据地“扫荡”。10月12日,日伪军一万五千余人再次“扫荡”该区。至11月中旬“扫荡”结束。由于我军先行转移,适时出击,共进行大小战斗三百余次,歼敌四千余人,并恢复和开辟了部分地区。
10月1日,日伪军二万余人,在飞机支援下,采用“铁滚式”新战法,对我太岳根据地实行毁灭性“扫荡”。至11月底“扫荡”结束,我军对敌作战七百多次,杀伤敌军三千五百多人。
在反“扫荡”的同时,我八路军积极开展
了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深入敌区,四面开花,有力地打击了敌军。
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也在继续。
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大肆鼓吹“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
此乃司马昭之心。
此君在此时造此舆论之用心,人们一看即知。
蒋介石颇有预见,他怕抗日战争一旦胜利之后,他对付不了共产党。
蒋介石这一辈子,恨的是共产党,怕的也是共产党。
在制造舆论的同时,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各部包围我抗日民主根据地,对我华中、华东抗日根据地发动进犯,并准备向我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为了避免内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决回击顽军的进犯,一方面作好大规模应战的准备,一方面向全国发出强烈呼吁,揭露国民党的战争阴谋。
蒋介石这种外虏未灭,先打同胞的卑劣行径,立即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连英美等国也公开表示反对。
在强大的压力下,这场预计波及西北、华北、华中各地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于1943年7月,彻底破产。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抗日战争前就在进行,抗日战争中从未停止,抗日战争后还将继续。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这点,国民党人心里明白,共产党人心里也明白。
…………
在1943年中,对于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对于晋冀鲁豫根据地,对于在太行山上的刘邓,有一项重大的任务,贯穿整年。
这就是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抗灾救灾。
1943年的天灾,真是何其多哉!
1942年和1943年,发生了五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秋旱完了是冬旱,冬旱完了是春旱,春旱完了又是夏旱,晋冀鲁豫一些地区的农业收成只达常年的二三成,个别村庄甚至颗粒无收。全区需要救济的灾民约有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万人之多。
1943年夏秋,发生了规模空前的蝗虫灾害,这场巨大的灾害直至1944年。这次毁灭性的灾害波及了大半个边区,使根据地的庄稼几近无收。
同年八九月间,又遭天下暴雨,太行浊漳河和清漳河两岸冲走了大量滩地,冀南、冀鲁豫的卫河、运河、滏河等河多处决口,不少县区一片汪洋,淹没村庄三四千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