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

第47章 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邓榕

2015年10月21日08:05    来源:www.garb.cn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任命邓小平接替张浩,任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时年三十四岁不到。

1月18日,父亲到了一二九师师部驻地,山西省辽县西河头村。

辽县,地处太行山脉的东南段,在山西省的东部偏南。

西河头,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小村落。

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就在这里。

此时隆冬未过,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一二九师的师长刘伯承头天去洛阳开会去了,会议是第二战区师长以上的高级将领会议,由蒋委员长召开。

次日,父亲便到了这个小小山村。

当时在机要科工作的杨国宇在那一天的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一月十八日晴西河头十八集团军(注:即八路军)总政邓主任小平到了司令部,个子不高,见了我们总是笑,大家议论说什么刘师长刚走,他就来了。不住政治部,住在司令部与刘一起,大概是代替刘。奇怪,我们的政委张浩什么时候走的,谁也不知道。

过了两天,杨国宇又记道:

20日,在辽县开政治工作会议,全师营以上干部均出席,我因工作未参加,后来听说是邓主任作的报告。

21日,前方打得很激烈,政治工作会议照样开。

24日,政工会议完毕,西河头河滩上的人马,纷纷回队。看来师长不在家,就是邓主任主揽一切。

1月27日,刘伯承师长回到西河头,和新到的政委见了面。

刘伯承和邓小平原本就认识,并不是陌生人。但从这一天起,他们正式在一起工作,一个师长,一个政委;一个军事主官,一个政治主官,就这么着,一搭档就搭档了十三年。

刘伯伯生于1892年,长我父亲十二岁,他们两个人都是四川人,两个人都属龙。

说起刘伯伯,故事可就长了。

1911年,刘伯伯就在四川的万县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以后参加讨袁护国战争,20年代初期已是川中名将。1926年,刘伯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四川的泸顺起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他曾赴苏联留学,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后在中央军委工作,1932年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他在长征中指挥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抢占皎平渡,勇过大渡河。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被分配到左路军,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位红军名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统帅一支部队,驰骋在抗日战场之上。抗战伊始,他便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组织所部夜袭阳明堡机场,伏击七亘村日军,并在正太铁路南侧歼敌一千余人。1937年10月,刘伯承奉毛泽东和中央之命,率一二九师挺进太行,以创建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刘伯伯因在早年战事中失去右眼,被称为独目将军;因其用兵如神被誉为常胜将军;又因其智谋过人而被比作明朝名臣刘伯温。不管怎样称谓,总之,他是红军、八路军中声名赫赫的一员大将,是人民军队中的一名不可多得的大军事家。

父亲是1931年在中央苏区认识刘伯伯的。父亲说过:“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忠厚、诚挚、和蔼的深刻印象。”也是事有巧合,抗日战争开始不久,父亲就开始了与刘伯伯长达十三年的共事。

父亲形容,他们二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

父亲后来说过:“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父亲和刘帅二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一直持续了几十个春秋。

1986年刘伯承病逝后,父亲曾撰写悼文一篇,文中说到他和伯承长期共事,

相知甚深;文中说到伯承乃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文中说到伯承从少年时代起即立志“拯民于火”,而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文中说到伯承之辞世,令他至为悲痛……

在父亲的一生中,严肃多而言笑少,弥足坚强而情感流露甚寡。他悼刘帅一文,这样的深情,这样的追念悲痛之心毕现,实不多见。可见父亲与刘帅二人之间战斗友情之笃切。 (未完待续)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