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的事儿,不妨听听一线官兵的意见
■王通化
编辑这篇稿件时,脑子里不由闪过一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条件艰苦,渴望配发装备而不得,只能在战场上缴获什么就用什么,只要发现好使管用的家伙事儿,战士们无不如获至宝。如今,看看我军战士的单兵作战装备携带标准,就知道我军的装备已经与当年有了天壤之别。但我们应清醒看到,战场上有一个法则并没有变,那就是:好使管用的装备,永远最受官兵的欢迎;打起仗来,他们也最清楚哪些装备好使管用!
你知道吗,每年一度的“美国陆军十大发明”评选结果居然是由前线士官拍板的!这个旨在促进陆军技术进步、及时吸收实战经验的武器“选秀”活动,一向注重来自战斗前线士兵的意见,其评比委员会是由具有实战经验的前线士官和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的军官联合组成。
学者苏恩泽说:武器到部队手里,还须经历一个再创新的过程。开发武器的人的想法是1,使用者的想法则是2、3、4……一线士兵最明白任务的需求,最通晓战术的目的,最了解武器的脾性。
放眼未来战争,作战单元向小型化发展,决策层级向末端靠拢,单兵的作用愈发重要。第41集团军某工兵团官兵自购“装备”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线官兵对手中好使管用装备的期盼。由此想到,诸如装备研发设计、定型生产乃至列装配发等每一个环节,不仅仅是专家的事、工程师的事、机关参谋的事,也是一线官兵的事。
装备的事儿,不妨听听一线官兵的意见。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