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苹果手机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部,在中国市场更是受到众多“果粉”青睐。
然而,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表明,尽管在中国制造,但苹果手机实际由美国设计和拥有,原件在其他国家生产,仅组装在中国完成。一部苹果手机的批发价格中,日本、德国、韩国企业各自能从中获得34%、17%、13%的价值,而我国企业只能拿到3.6%。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附加值较低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考察时再次强调,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中国制造”升级之路,任重而道远。
难之所在,机之所生。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将大体分“三步走”、用3个10年左右时间,最终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此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这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产业现状和发展路径如何?又该如何着手,如何发力?记者日前深入沈阳制造业一线探寻究竟。
创新驱动:创什么,怎么创?
核心技术买不来,创新要走“自主化”
展览台上,两个微型机器人展开欢迎横幅;小型机器人踏着音乐节拍运送货物……6月9日,第二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天津召开,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展现着全新的制造业发展方向,也昭示着创新驱动的巨大魅力。
机器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记者大开眼界:机器人满车间来回穿梭——根据指令到仓库取货,搬运到工位上,然后由机械手装备零部件。此后的喷涂、烘干、监测、成品入库,全部由机器人完成。
新松的技术与欧美比肩,产品销售火爆,但丝毫不敢放慢创新的脚步。公司总裁曲道奎告诉记者:“信息化时代,全球市场上没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连喝汤的资格都没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制造企业都有类似的共识:由于长期关注终端产品,而忽视材料、工艺、产业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力和保障力,我国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较少。许多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只能“产值在国内,利润在国外”。
作为全球第一大金属切削机床企业的沈阳机床集团,也曾经历过“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受制于人”的烦恼。2014年,沈阳机床集团销量5.6万台,数控机床产值占77%。尽管机床的“体”是中国制造,而“魂”即数控系统却是从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公司买来的。
沈阳机床集团宣传部部长黎先东算了一笔账:“一台售价35万元的数控机床,进口数控系统时,对方开价竟高达28万元。这真是‘用造飞机的成本赚种土豆的钱’。”更让人尴尬的是,每卖出一台数控机床,就帮德国和日本公司卖出一套数控系统,为其赚取20%的高额利润。
沈阳机床开始了艰难的突围之路。黎先东介绍,集团曾试图模仿,可数控系统“看不见、摸不着”,不掌握源代码,即使拆开设备进行分析和仿制,做成的仍是“脑残”产品;他们曾斥巨资从国外购买技术,然而解读数据需要5年时间,实现产业化还需5年,这些技术早已过时了;他们还试图与国外合作研发,但也半途夭折。
关键性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对于创新者来说,只有华山一条路——靠自己。”基于这样的共识,历经模仿、引进、研发等诸多磨难而不得,沈阳机床集团最终回到原点:自主创新。他们历时7年多投入11.5亿元,攻克了数控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i5智能机床,实现了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
对此,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要健全“产学研用”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更加突出创新驱动的原因。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