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解析乡镇养老院的幸福密码

2015年05月21日16:47    来源:四川日报数字版-首页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5月14日,老人们在院外蔬菜种植区搭丝瓜藤。

粮仓满、环境美、人满足,广安观阁镇敬老院老人们过得有滋有味

从广安驱车40分钟就来到前锋区,沿盘山公路行驶10分钟就到了观阁镇,沿着村道走个20分钟,就到了观阁镇敬老院。

观阁镇敬老院位于七谷村中,院前是一大片田地,院后和村落相接,门口的黎氏宗祠门牌楼古色古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越过门牌楼,40多位老人在敬老院中或打牌,或唱歌,或洗衣服,其乐融融。“别小看这座敬老院,它的综合排名在广安可是数一数二。”观阁镇党委书记赵云华告诉记者。

现场 丰衣足食快乐幸福

5月14日,正是午餐时间,观阁镇敬老院里弥漫着粉蒸肉的香味,红烧肉、回锅肉、蒸肉、青椒肉丝、鱼……写着菜谱的小黑板上,看得见每餐都有肉,而且每天还不重样。“10年前我刚来敬老院的时候,10天吃不上一次肉,好不容易去街上买次肉还要买便宜的刀口肉。”观阁镇敬老院院长黎仁忠说。如今,走进储藏室,三个大冰柜里猪肉、鸡肉、鸭肉等塞得满满当当,隔壁房间里,近40罐泡菜坛子蔚为壮观。围绕着院子的十几个猪圈里,14头成年猪正在等着进食,还有一些小猪在睡觉。

院子里,沉沉坠坠的李子压弯了树枝,红的花,绿的果,将整个院子衬映得格外好看。

“不仅马上有果子吃了,新鲜的蔬菜丝瓜等也快要上市了。”走出院子,黎仁忠和老人们将丝瓜藤固定在搭架上,指着远处的菜地和稻田,“院子周围20亩地种水稻和玉米,5亩地种蔬菜,最多的时候鸡鸭养了1000多只,黄瓜一天能采摘七八百斤。”

走进老人住的房间,三个人一个房间,由政府和敬老院自筹资金购买的电视、空调、机麻等一应俱全,每个老人还有自己独立的宽大的木制衣柜,里面放满了干净衣物,无聊的时候还可以打打小麻将。“为了培养老人健康的卫生习惯,我们每个月发了25张洗澡卡,洗完了有奖励,没洗完要惩罚。”黎仁忠说。

吃着自己养的放心猪肉,收获绿色无污染蔬菜。近几年,敬老院日常所需的米、肉、蔬菜等都不需要从外面购买。“我们的生活哦,幸福又快乐……”院子里一位藏族阿妈每天都在唱。

探路 参与劳动自给自足

敬老院为何能自给自足?

一支好的管理团队很关键。10年前,观阁镇在全镇范围内公选院长,时任邻村村支书的黎仁忠和夏德芬一起来到了敬老院,“那时国家给每个老人每月150元补贴,只能保障基本开销,想为老人改善生活、添置物品,基本没戏。当时镇上财政也紧张,不好意思伸手要。”黎仁忠回忆。

所幸,黎仁忠和夏德芬是村里的“能人”,他们很快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定在了熟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观阁镇是务工大镇,每年有近一半人口长期在外务工,许多土地被闲置。2007年黎仁忠向一些乡亲提出租用这些地,很多人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他“倒腾”了25亩地。

老人们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玉米、蔬菜和水稻由敬老院4位管理人员和十几位有劳动能力且自愿参与的老人共同耕作和管理,并卖给敬老院以及肉贩和菜贩,去年纯收入近13万元,这样,不仅参与劳动的老人得到“分红”,因身体等原因没有劳动的老人也因院方二次分配得以享受新衣服和公共设施等。

“赚到了钱,又锻炼了身体,好得很。”老人黎永尧如今通过劳动攒了三四万元钱,有时还接济一下在村中的侄儿。

在赵云华看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和老龄人口的增多,农村养老面临新问题,观阁镇敬老院不仅是农村养老的一个积极探索,更为农村谁来种田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目前邻近很多镇想来“挖”黎仁忠,但他还不想走,“我还想利用集体收入进一步扩大敬老院规模,将两边的木楼整修好,让镇上更多的老人能在这里安享晚年。”(陈定军 记者 刘川 王诗侠 文/图□陈定军 记者 刘川 王诗侠 文/图)

(责编:高丽、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