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只是军垦新城石河子的一个举步维艰的小型塑化厂,如今,它已发展成为集化工、节水等多产业为一体的大型集团,成为中国氯碱行业和农业节水滴灌行业领军企业,连续十年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连续五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天业集团抢抓机遇实现迅猛发展,2014年,公司生产总值达50.05亿元。
天业集团何以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这得益于公司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实行集团党委统一决策,坚持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才的主观能动性,锻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坚持培养为主 引进为辅
在引进人才方面与内地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劣势,为此,天业集团更加注重人才内部培养。集团建设有2000平方米的培训场所,设立9个培训基地和两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配置多个仿真操控系统。依托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站,公司12418名员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90.3%。
同时,天业集团每年支付数百万元,委托石河子大学等高校开办专科、本科学历教育,近300名员工提高了学历;与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累计培养近200名工程硕士。
目前,天业集团已经实现岗位培训全覆盖,营造出“比学习、比技术、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总工会“创新学习型企业”、中国教育部“中国学习型组织优秀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创建学习型企业示范基地”。
坚持激励创新 唯才是举
为挖掘人才潜力,天业集团着力推行创新奖励和项目负责人奖励制度,在2000年就制定了《天业集团公司创新奖励暂行办法》,设立天业集团创新奖励基金。近三年,因管理创新受奖412人,因技术创新受奖2121人,因技能创新受奖30人。
2014年,天业集团节水产业尝试股权激励,依托天业农业研究所成立了新疆天业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科技人员持股比例为30%。
在福利方面,天业集团坚持做到大中专生薪酬福利一直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对工作满两年的员工,设置奖励住房政策,鼓励员工安下心、扎下根。自2011至2014年,公司已为230多名员工分配住房。
同时,公司注重从大学毕业生和一线职工中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多名毕业不足5年的大学生成为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管理人员。
坚持优化环境 营造氛围
天业集团通过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确保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先后建起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推动了一批年青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
近年来,天业集团的20多个项目组基本都是由公司年轻的本专科毕业生员工负责完成,随着项目的完成,他们已成为天业集团具有创新能力、敢于担当的技术骨干力量。
2012年9月,现任天业集团分公司副总经理的阮建飞,毅然放弃在福建一家公司董事的职位来到天业。谈及留下来的原因,阮建飞说:“之所以选择天业,不为薪酬,也不为职位,而是为天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及煤化工事业的宏伟目标所动。”
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核心竞争力
天业集团依托人才优势,致力创新研发。目前,工业废渣利用率达到100%,年减少石灰石资源消耗5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公司实现废渣、废气“吃干榨尽”,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天业集团创新研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新技术,制造出农民用得起的节水灌溉产品。目前,天业集团膜下滴灌系统已经成功推广6000万亩。世界首创技术——膜下滴灌水稻,突破传统种植水稻“水作”方式,全生育期无水层、不起垄,经专家实测高产地段达836.9公斤,是国内常规大田水稻产量的近2倍。
受科技部委托,天业集团牵头举办了10期面向中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节水灌溉技术国际培训班”,达成国际合作协议30余项,有效带动滴灌专用肥、地膜等农资出口,使我国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引入国”转变成为“输出国”。
自成立以来,天业集团累计上缴利税48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3万余人。努力打造一个环境优美、技术领先、效益优良、员工幸福的“百年天业”,这就是——天业梦!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